|
逢梅 / 作者:方岳 |
人言草沒孤山冢,從此梅花不要詩。
卻是未嫌吾輩在,一枝開過竹巴籬。
|
|
逢梅解釋: 《逢梅》是宋代詩人方岳的作品。這首詩以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梅花的美麗和詩人的感慨。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逢梅
人們說草已經掩埋了孤山上的墳墓,
從此以后,再也不需要寫詩來歌頌梅花了。
然而,對于我們這些詩人來說并不嫌棄,
因為一枝梅花竟然開放在竹巴籬上。
譯文:
遇見梅花
眾人說野草已將孤山墓地荒廢,
從此以后,不再需要梅花的詩歌。
然而,我們這些詩人并不嫌棄,
只因竹籬上綻放一枝梅花。
詩意:
這首詩通過對梅花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于梅花的獨特情感和對詩歌創作的堅持。詩人聽聞梅花已經不再需要詩歌來表達它的美麗,因為人們認為梅花已經被草遮掩,不再引起人們的關注。然而,詩人并不因此而感到失落或無奈,相反,他發現在竹籬上竟然有一枝梅花綻放。這一景象使他感到激動和欣喜,他認為即使梅花已經不再被人們贊美,但對于他這樣的詩人來說,仍然能夠發現梅花的美麗,這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和感悟。
賞析:
《逢梅》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于梅花的熱愛和對詩歌創作的堅持。詩人以梅花為媒介,表達了自己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于詩歌創作的堅守。詩中的"草"象征著世俗的眼光和對梅花美麗的忽視,而"竹巴籬"則是一個富有詩意的背景,使得這朵孤芳引人注目。通過這種對比,詩人展現了自己作為詩人的獨特視角和對美的敏感。盡管人們已經不再贊美梅花,但詩人依然能夠從中發現美麗的瞬間,這種感悟和體驗使他感到愉悅和自豪。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美的敏銳感知和對詩歌創作的堅守,展現了他對梅花的獨特情感和對詩歌創作的自信。這首詩通過具體的意象和豐富的情感,賦予了梅花以獨特的魅力,同時也傳遞了詩人對于美和詩歌創作的思考與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