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鶴山作圖書所扁 / 作者:方岳 |
我本耕田夫,識字略可數。
誰令半窗燈,奪此一犁雨。
明經為青紫,無乃以書賈。
晚知事大謬,於學竟何補。
歸來抱遺經,頗谷窺門戶。
忍饑堪丹鉛,環坐書作堵。
時或躋唐虞,身親到鄒魯。
吾方忘吾貧,三徑蓬藋拄。
獨慚鶴山翁,健筆照衡宇。
赤手盤蛟蛇,今已泉下土。
連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癡書人,差勝守錢虜。
|
|
上鶴山作圖書所扁解釋: 《上鶴山作圖書所扁》是宋代方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本是個耕田的農夫,認得的字兒寥寥可數。
誰讓半窗的燈光,奪走我一整天的勞作。
讀書學經為了成為高官,豈料卻成了賈(指賈人,指賈人貧寒)。
晚年才明白事情的荒謬,學習又能如何彌補呢?
回家抱著遺忘的經書,低頭窺視著那窄小的門戶。
忍饑挨餓能夠忍受,坐在那里拿著書作為寄托。
有時候想象自己是唐虞(指古代的賢君),親身去到鄒魯(指魯國)。
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貧窮,三徑蓬藋(指茅草和稻草)作為拐杖。
只是羞愧于鶴山的老翁,他用健壯的筆照亮了這座宏偉的宅院。
曾經縱橫捭闔,如今卻已成為泉下之土。
連云演教多么華麗,但未必能比得上這樣的經歷。
由此了解到,癡迷于書籍的人,勝過守著財富的富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農夫為主人公,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農田生活的反思和對讀書學習的渴望。農夫在艱辛的勞作之余,渴望通過讀書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希望通過成為高官來擺脫貧困。然而,晚年時才意識到自己追求權位的想法是荒謬的,學習并不能彌補生活的不足。詩中表達了對于時間流逝和年老的無奈,對于貧窮的遺忘和對于知識的追求的矛盾心理。最后,作者用鶴山的老翁來對比自己,表達了對老翁的羨慕和敬佩,認為老翁用他的才華和筆墨點亮了宅院,而自己則只能默默地坐在那里讀書。通過對比,作者表達了對于知識和才華的崇敬和渴望,認為癡迷于書籍的人更值得尊敬和贊美,勝過那些只追求財富和地位的人。
這首詩詞通過對農夫的自述,表達了作者對于知識的追求、對于貧困生活的反思以及對于晚年時光的感慨。同時,通過對比鶴山老翁和自己的情景,表達了對于知識和才華的崇敬和贊美。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內心感受,通過鮮明的對比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