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禱晴 / 作者:方岳 |
曾幾何時屢乞晴,爐煙未斷已收聲。
天於老子亦多可,國有豐年方太平。
風土不堪人佩犢,月明無復夜啼鼪。
及今便可歸田去,牛背斜陽一笛橫。
|
|
禱晴解釋: 《禱晴》是宋代方岳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曾經多次祈求晴天,
爐煙尚未散去已停止蔓延。
天空對老子也是慷慨的,
國家豐年才能太平。
風土無法承受人們的勞作,
月亮明亮時不再有夜晚的哀鳴。
如今可以回田園了,
牛背上傾斜的夕陽,一聲笛音橫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渴望晴天的心情,表達了對和平、豐收和自然的向往。詩人通過對天氣、自然和社會的描繪,展示了他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詩人描述了自己曾多次祈求晴天,意味著他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陰雨連綿,渴望看到晴朗的天空。爐煙未斷已收聲,暗示著冬季即將結束,溫暖的春天即將到來。這種對晴朗天氣的期待,可以視為詩人內心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接著,詩人提到天於老子亦多可,國有豐年方太平。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天意和國家繁榮的贊嘆。詩人認為,天道和老子的智慧都是無私而慷慨的,國家只有在豐收的年景中才能太平安寧。這里,詩人將自然與人事相結合,強調了自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
然后,詩人描述了風土不堪人佩犢,月明無復夜啼鼪。這里的風土可能指的是人們所處的環境和社會狀況。詩人認為,這個社會對于人們的勞作已經無法承受,月亮也不再見證夜晚的哀鳴聲。這種描繪暗示了社會的困境和人們的疲憊,詩人對社會現狀的關注和思考。
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回歸田園生活的期待。他說及今便可歸田去,牛背斜陽一笛橫。這里的回歸田園,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簡單自然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牛背斜陽一笛橫,描繪了歸田生活中的田園景象,夕陽下的牛背,田間傳來的笛聲,給人以寧靜和安詳之感。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天氣、自然和社會的描繪,表達了詩人渴望晴朗天氣、和平國家和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感和思考。詩人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示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社會現象的關注,傳遞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和對人生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