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夜 / 作者:方岳 |
人間執熱難為睡,起聽松風視月明。
天凈略無云一點,夜深已是鶴三更。
自經秋后可曾雨,才入山來如許清。
能得風多殘暑生,草根何處不蛩聲。
|
|
月夜解釋: 詩詞:《月夜》,朝代:宋代,作者:方岳
詩詞中文譯文:
人間執熱難為睡,
起聽松風視月明。
天凈略無云一點,
夜深已是鶴三更。
自經秋后可曾雨,
才入山來如許清。
能得風多殘暑生,
草根何處不蛩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月夜的景象,以及詩人對這個夜晚的感受和思考。
詩的開篇,“人間執熱難為睡”,表達了夜晚的悶熱令人難以入眠的困擾,這種熱浪使得人無法享受夜晚的寧靜。
接著,詩人“起聽松風視月明”,通過傾聽松風聲和凝視明亮的月光來尋找心靈的慰藉。這種行動使詩人將注意力從人間的熱浪中轉移到了自然界的美好之處。
下一句,“天凈略無云一點”,描繪了天空十分清朗,只有微弱的云朵出現。這種明凈的夜空給人以寧靜和寬廣的感覺,與前面的悶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夜深時已是“鶴三更”,這里的“鶴三更”指的是已經過了夜晚的三個時辰,也就是深夜。鶴是古代傳統文化中象征長壽和祥瑞的動物,通過描繪鶴的叫聲和夜深的時刻,進一步強調了夜晚的靜謐和寧靜。
接下來,詩人思索著自秋季以來是否有雨水,“自經秋后可曾雨”,這句話表達了對雨水的期望和思念。隨后,詩人贊美了這個山地夜晚的清涼和清爽,“才入山來如許清”。這里的山地環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與前面的悶熱形成了對比。
最后兩句,“能得風多殘暑生,草根何處不蛩聲”,表達了風吹拂著大地,帶來了殘暑的生機和活力,使得蛩蟲在草根處歡唱。這里的蛩聲給人一種夜晚的韻律和生動感,增添了詩詞的音樂和意境。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描繪月夜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展示了悶熱的人間與清涼寧靜的自然界之間的對比。詩人通過傾聽風聲、凝視月光、感受夜晚的清涼,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和寄托。整首詩以清新、寧靜和生機的意象,營造了一幅美麗的月夜景象,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夜晚的寧靜和自然界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