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謁半山祠 / 作者:葉紹翁 |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
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
|
謁半山祠解釋: 《謁半山祠》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回到鄉間探訪老農,詢問他們對新法的實施效果。詩中還表達了對供奉佛像的重視,對修書感謝數公的遺憾,以及對夫子塑像和古祠寂寥無人的惋惜之情。最后,詩人回顧了過去兩百年間所發生的事情,提及了燕麥和戎葵在幾度風中搖曳的景象。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歸去田疇問老農,
回到鄉間探訪老農,
力行新法竟何功。
推行新政策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效。
已知供佛追前過,
已知供奉佛像追溯古時,
尚惜修書謝數公。
仍然遺憾不能修書感謝數位官員。
塑像難陪夫子壁,
塑像難以陪伴夫子的墻壁,
古祠誰訪覺王宮。
古老的祠堂無人來訪,宛如荒廢的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
回顧過去兩百年間的事情,
燕麥戎葵幾度風。
燕麥和戎葵在風中搖曳了幾番。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鄉村變遷的觀察和思考。作者歸鄉探訪老農,想了解新法規的實施效果,但卻發現成效并不明顯。他對供奉佛像的歷史感到敬重,對不能向多位官員親自致謝感到遺憾。然而,他也注意到夫子塑像無人陪伴,古祠無人問津的悲涼景象。最后,他回顧了兩百年間的變遷,用燕麥和戎葵搖曳的形象象征著歲月的變遷和風云變幻。
這首詩詞通過對田園生活、宗教信仰和歷史變遷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時代變遷和人事滄桑的深刻感慨。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也賦予了詩意以生動的形象,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鄉村風貌和歷史遺跡的真摯關注。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世沉浮的思考,展示了宋代社會中普通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入思索和感慨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