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答裴仲謨 / 作者:秦觀 |
十年淮海閑居草,偶遣兒童次第成。
方愧貧家矜敝帚,忽蒙鄰壁借余明。
文昌但愿花前老,張翰何須身後名。
移病闔門參拜阻,臥聽車馬去來聲。
|
|
次韻答裴仲謨解釋: 這首詩詞是宋代秦觀所作,題為《次韻答裴仲謨》。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十年淮海閑居草,
偶遣兒童次第成。
方愧貧家矜敝帚,
忽蒙鄰壁借余明。
文昌但愿花前老,
張翰何須身後名。
移病闔門參拜阻,
臥聽車馬去來聲。
譯文:
在淮海度過了十年的閑居生活,
偶爾讓兒童按順序成長。
我感到慚愧,因為我家貧窮,只能矜持使用破舊的帚子,
卻突然得到鄰壁借來的余明(指墨水)。
文昌(指文彥博)只愿意在花前變老,
張翰(指張載)又何必追求身后的名聲。
由于疾病,我無法外出參拜,只能閉門臥聽車馬來往的聲音。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秦觀深居簡出、過著平凡生活的心境。他在淮海度過了十年的寧靜時光,看著自己的兒童逐漸成長。盡管生活貧寒,只能使用破舊的帚子,但他卻突然得到鄰居借來的筆墨,使他愧疚又感激。
在詩中,作者提到了文昌和張翰,他們分別代表了文學和政治的成就。文昌只希望在花前靜靜變老,不追求后世的名聲。而張翰則提醒了作者,不必過于追求功名利祿,人生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名利。作者由于疾病,無法外出,只能臥床聽著車馬的來往聲,感受世事的變遷。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xiàn)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描述自己的生活瑣事和身體的困病,秦觀表達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悟和對名利的淡漠態(tài)度。
詩中運用了對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通過貧寒與鄰居的善意相對照,突出了人情溫暖的一面。文昌和張翰的對比也凸顯了追求內心真正追求的價值與追逐外在名利的區(qū)別。
整首詩流露出一種淡泊名利的境界,作者希望過著寧靜的晚年生活,不被功名所累,同時也表達了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生活的思考。
總體來說,該詩通過簡練的語言和細膩的情感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領悟和對名利追求的反思,同時展現(xiàn)了一種淡泊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