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劉承議解職歸養 / 作者:秦觀 |
征馬蕭蕭柳外鳴,議廊歸養洛陽城。
登山尚記飛云處,罷吏端如棄唾輕。
為米折腰知我拙,下車入里見君榮。
堂前嵩少宜秋色,獻壽還應旋制聲。
|
|
送劉承議解職歸養解釋: 詩詞:《送劉承議解職歸養》
征馬蕭蕭柳外鳴,
議廊歸養洛陽城。
登山尚記飛云處,
罷吏端如棄唾輕。
為米折腰知我拙,
下車入里見君榮。
堂前嵩少宜秋色,
獻壽還應旋制聲。
中文譯文:
征馬蕭蕭柳枝外鳴,
議廊上的騷動傳來,
劉承議解除職務,歸養在洛陽城。
他曾登山,仍記得云飛之處,
罷去官職的他純粹如棄擲的唾液般輕。
他為了生計而屈膝,明白自己的平庸,
下車進入府中,見到了君主的榮耀。
堂前的嵩山依舊美麗,宜人的秋色,
獻上壽誕的祝福,應有旋律相伴而聲威浩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秦觀的作品,以送別劉承議解職歸養為主題。詩中以描寫自然景物和劉承議的命運轉變為主線,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留戀和對功名利祿的冷靜思考。
首句“征馬蕭蕭柳外鳴”,描繪了柳枝外馬嘶的聲音,營造出一種離別的氣氛。
第二句“議廊歸養洛陽城”,劉承議解除職務后返回洛陽城過上了平靜的生活。議廊是官員議事之處,歸養則暗示了他告別了政治生涯,返歸故鄉。
接下來的兩句“登山尚記飛云處,罷吏端如棄唾輕”,表達了劉承議登山時所見飛云的景象依然記憶猶新。而他罷去官職后的輕松自在,使得他對官場的一切變得輕如棄擲的唾液般不再看重。
“為米折腰知我拙,下車入里見君榮”,描寫了劉承議為了謀生而屈膝低頭,以及他進入君主的府邸,見到君主的威嚴和榮耀。
最后兩句“堂前嵩少宜秋色,獻壽還應旋制聲”,以嵩山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嵩山秋色的贊美。獻壽指的是送別劉承議時的祝福,旋制聲則意味著在慶賀的時刻應該有喜慶的音樂相伴。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劉承議從官場辭職后的心境和生活狀態,表達了對功名利祿的看透和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抒發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