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 / 作者:蘇軾 |
北望飛塵苦晝霾,洗心聊復寄東齋。
珍禽聲好猶思越,野橘香清未過淮。
有信微泉來遠嶺,無心明月轉空階。
一官倉廋真堪老,坐看松根絡斷崖。
|
|
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解釋:
《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北望飛塵苦晝霾,
洗心聊復寄東齋。
珍禽聲好猶思越,
野橘香清未過淮。
有信微泉來遠嶺,
無心明月轉空階。
一官倉廋真堪老,
坐看松根絡斷崖。
中文譯文:
抬頭望北,飛塵彌漫,白天被濃霧所困。
洗凈心靈,只能寄托于東齋。
珍禽的鳴叫聲好像在思念越國,
野生橘子的清香未曾飄過淮河。
有一條細小的泉水從遠山流來,
無心的明月旋轉于空階。
做著一官之職,卻瘦弱得像個老人,
坐看著松樹的根系在斷崖上交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為背景,表達了詩人蘇軾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頭,蘇軾抬頭北望,卻只能看到飛揚的塵土和晝間的濃霧。這種景象象征著社會的浮躁和煩擾,使他感到苦惱。于是,蘇軾選擇洗凈心靈,寄托情感于東齋。東齋是他隱居時的住所,這里可以讓他遠離世俗的紛擾,找到內心的寧靜。
接下來,蘇軾提到了珍禽的鳴叫聲,它們的聲音讓他想起了越國。越國是古代中國一個富饒的地方,這里的珍禽鳥獸聞名于世,而蘇軾此時卻身處監倉之中,無法親身感受越國的美好。這種對美好的思念和渴望,進一步強化了他內心的困苦和無奈。
接著,蘇軾提到了野生橘子的香氣。野橘的香氣清新宜人,但是它的香氣未曾飄過淮河。這里可以理解為蘇軾的才華和價值未被完全認可,他的才華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和肯定。這種局限讓他感到遺憾和不滿。
接下來的兩句,蘇軾描述了一條微小的泉水從遠山流來,并提到了無心的明月轉動在空階上。這里泉水和明月都是寄托著詩人內心的期望和追求,但是它們卻與詩人的現實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落差和掙扎。
最后兩句,蘇軾以官職廉貞不茍、身體虛弱的形象來形容自己。他坐在監倉之中,看著松樹的根系在斷崖上交織,這種景象與他內心的困境相呼應。松樹的根系在斷崖上交織,象征著堅強和生命力,與蘇軾內心的堅守和不屈不撓相呼應。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表達了蘇軾內心的困苦、無奈和對美好的渴望。同時,詩中也蘊含了對堅守和追求的思考,展現了蘇軾作為一個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