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廬山三首 / 作者:蘇軾 |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
|
|
初入廬山三首解釋:
《初入廬山三首》是蘇軾的作品,描繪了他初次踏足廬山的心情和感受。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翠綠的山峰仿佛沒有顯露出素凈的顏色,靜謐而不親近。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希望能夠認識廬山的真面目,也許在將來會成為它的熟悉朋友。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藹間。
從很久以前就憧憬著來到這里,神游在這幽深茫遠的山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如今的一切并非夢境,真真切切地置身于廬山之中。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穿著草鞋,手持青竹杖,隨處游玩。
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
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深山中,每個人都認識他這個故侯(指蘇軾自己)。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初次到廬山的喜悅和興奮之情。他描述了廬山青翠的山峰,但卻感覺山峰與自己相互疏遠,仿佛山峰不愿意與他親近。然而,他對廬山懷有深深的向往和敬意,渴望認識廬山的真正面貌,并期待將來能夠成為它的熟悉朋友。
蘇軾在詩中表達了對廬山的美景和神秘感的渴望,他將自己的心情與廬山的山川相對照,對比出自己的渺小和廬山的壯麗。他以芒鞋和青竹杖作為自己在山中漫游的裝備,展現了他輕松自在的心態。最后,他感嘆在這深山中,每個人都認識他這個故侯,顯示出他在文人圈中的知名度和地位。
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蘇軾對廬山的向往和贊美,又反映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對自己身份的自信。它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廬山的獨特感受,讓讀者感受到了蘇軾對大自然的敬畏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蘇軾作為文人的自信和自豪,以及他在文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