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余初入建府,觸妓于馬上·后于酒邊,妓自言,故賦之) / 作者:劉辰翁 |
雨聲深院里,歌扇小樓中。
當時飛燕馬上,妖艷為誰容。
嬌顫須扶未穩,腰褭輕籠小駐,玉女最愁峰。
掠鬢過車驟,回首意沖沖。
寶釵斜,云鬢亂,幾曾逢。
誰知去三步遠,此痛與君同。
玉箸殘妝誰見,獺髓輕痕妙補,粉黛不須濃。
重見為低訴,余恨更匆匆。
|
|
水調歌頭(余初入建府,觸妓于馬上·后于酒邊,妓自言,故賦之)解釋: 《水調歌頭(余初入建府,觸妓于馬上·后于酒邊,妓自言,故賦之)》是宋代劉辰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雨聲深院里,歌扇小樓中。
當時飛燕馬上,妖艷為誰容。
嬌顫須扶未穩,腰褭輕籠小駐,玉女最愁峰。
掠鬢過車驟,回首意沖沖。
寶釵斜,云鬢亂,幾曾逢。
誰知去三步遠,此痛與君同。
玉箸殘妝誰見,獺髓輕痕妙補,粉黛不須濃。
重見為低訴,余恨更匆匆。
譯文:
雨聲在深宅院中回蕩,歌聲從小樓中傳來。
當時我騎在飛馬之上,為了誰的妖媚容顏?
嬌媚的姿態需要扶持才不至于搖動,纖腰輕盈如籠中的小鳥,玉女最為憂愁。
我梳理鬢發,馬車急速而過,回頭時心中意亂。
寶釵兒歪斜,云鬢散亂,幾次相逢?
誰知道離別只有三步之遠,這份痛苦與你同在。
玉箸上殘留的妝容誰來看見?獺髓輕輕涂抹,粉黛不需要濃艷。
重逢時傾訴心事,我的恨意更加匆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初次入京的士人與一位妓女之間的情感故事。詩中通過雨聲、歌聲、香扇小樓等細膩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富有濃郁情感的場景。
詩的開頭,描繪了雨聲回蕩在深宅院中,歌聲從小樓傳來,為整首詩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神秘的氛圍。接著,詩人回想起自己當時騎在飛馬之上,妓女妖媚動人,令人心生遐想。
詩中的形容詞和動詞描繪了妓女的嬌媚和動人之處,如嬌顫、腰褭、輕籠、小駐等。詩人回首時,內心充滿了悸動和沖動,意味著情感的糾葛和矛盾。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他惋惜離別只有三步之遙,感嘆這種痛苦與妓女共同承受。玉箸殘妝和獺髓輕痕是妓女殘留下來的痕跡,粉黛不需要再濃艷,暗示了離別后的無奈和無法挽回。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重逢時的心情,他希望能夠傾訴自己的心事,與妓女共同分享內心的痛苦和怨恨。整首詩情感細膩而深沉,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對情感的表達,展現了作者對離別和追憶的復雜情感,同時也折射出了宋代社會士人與妓女之間的特殊關系和情感糾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