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正輔游香積寺 / 作者:蘇軾 |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獨蒼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無人采,千歲化琥珀。
幽光發中夜,見者惟木客。
我豈無長镵,真贗苦難識。
靈苗與毒草,疑似在毫發。
把玩竟不食,棄置長太息。
山僧類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慚作機舂,鑿破混沌穴。
幽尋恐不繼,書板記歲月。
|
|
與正輔游香積寺解釋:
《與正輔游香積寺》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他在香積寺游玩時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越過山嶺,鮮見松竹,
常常受到野火的困擾。
這座山峰孤零零地聳立,
感受到了佛祖的力量。
茯苓草無人采摘,
千年歲月化作琥珀。
幽暗的光芒在深夜中閃耀,
看到它的只有游客。
我是否沒有長镵(指眼力獨到),
真假之間難以辨認。
靈苗與毒草,
很難在細微之處區分。
擺弄著卻不肯食用,
拋棄它們長長地嘆息。
山上的僧侶修行有所成就,
辛勤地汲取谷粒。
我感到慚愧,像個磨坊工人,
努力開鑿混沌的洞穴。
幽尋的旅程恐怕無法延續,
用書板記錄歲月的流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香積寺的景色和自己的內心感受,抒發了蘇軾對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首先,蘇軾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山嶺上少有松竹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欣賞。然而,野火的頻繁發生給他帶來了困擾,也讓他意識到生命中的不穩定和無常。
接著,蘇軾通過描述孤立的山峰,表達了他在香積寺這個莊嚴的佛教寺廟中感受到了佛祖的力量和存在。他將茯苓無人采摘的形象與千年歲月化作琥珀相對比,暗示了時間的長河和事物的變遷。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表達了對真假之間難以辨認的困惑。他將靈苗與毒草相對比,暗示了生活中正邪善惡的錯綜復雜。他擺弄著這些事物,但卻不敢輕易接受和使用,這可能是對人生選擇和抉擇的思考。
最后,蘇軾以山上的僧侶與自己的對比,表達了對修行和努力的敬佩和自省。他感到自己與修行者相比較,像一個辛勤工作的磨坊工人,開鑿著混沌的洞穴,但卻擔心自己的追求和探索的旅程無法繼續下去。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比喻,抒發了蘇軾對生命、時間、真假和修行的思考。它呈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蘇軾卓越的藝術才華和哲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