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門惠泉 / 作者:蘇軾 |
泉源従高來,走下隨石脈。
紛紛白沫亂,隱隱蒼崖坼。
縈回成曲沼,清澈見肝膈。
眾瀉為長溪,奔駛蕩蛙蟈。
初開不容椀,漸去已如帛。
傳聞此山中,神物懶遭謫。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
|
|
荊門惠泉解釋:
《荊門惠泉》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泉源從高來,
走下隨石脈。
紛紛白沫亂,
隱隱蒼崖坼。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道清泉從高處涌出,順著石脈流下來的景象。泉水流動時,產生了紛紛白沫,仿佛蒼崖因此而開裂。
縈回成曲沼,
清澈見肝膈。
眾瀉為長溪,
奔駛蕩蛙蟈。
泉水圍繞形成了曲折的水潭,清澈的水底可以看到自己的肝膈(指心臟)。眾多的水流匯聚成為一條長長的溪流,波浪翻滾,蛙聲蟈鳴。
初開不容椀,
漸去已如帛。
傳聞此山中,
神物懶遭謫。
泉水初涌出時勢頭洶涌,容器無法容納;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流逐漸平緩,如同折疊的綢緞。有傳聞說,這座山中有神奇的物品,卻懶得離開這里。
不能致雷雨,
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
千古灌稻麥。
這泉水雖然不能引發雷雨,卻能滟滟流淌,它吐出的水花仿佛冰冷的碧玉。于是,這泉水使得山前的人們能夠灌溉水稻和麥田,這種景象千古流傳。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道泉水的流動過程,表達了蘇軾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生命力的謳歌。泉水從高處涌出,形成奔騰而下的景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詩中的描寫細膩而生動,通過對水流的形態和特點的描繪,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變幻。同時,詩中也蘊含了對人類智慧和努力的贊美,通過利用泉水灌溉農田,使得人們能夠獲得豐收。整首詩詞以水的形象為主線,通過豐富的描寫和細膩的表達,展現了蘇軾對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深刻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