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門惠泉 / 作者:蘇軾 |
泉源從高來,走下隨石脈。
紛紛白沫亂,隱隱蒼崖坼。
縈回成曲沼,清澈見肝膈。
瀉為長溪,奔駛蕩蛙蟈。
初開不容碗,漸去已如帛。
傳聞此山中,神物懶遭謫。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
|
|
荊門惠泉解釋:
《荊門惠泉》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山泉流動的景象,并抒發了對山泉的贊美之情。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泉源從高來,
走下隨石脈。
紛紛白沫亂,
隱隱蒼崖坼。
縈回成曲沼,
清澈見肝膈。
瀉為長溪,
奔駛蕩蛙蟈。
初開不容碗,
漸去已如帛。
傳聞此山中,
神物懶遭謫。
不能致雷雨,
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
千古灌稻麥。
詩意和賞析:
《荊門惠泉》通過描繪山泉的景象,表達了蘇軾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思考。
詩的開篇,泉水源自高處,沿著山石的脈絡流淌而下,形成了一個清澈的泉眼。泉水流動時,形成了紛紛白沫,水流婉轉地穿過蒼崖的裂隙,給人以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泉水彎曲回環,形成了一個曲曲折折的池塘,透過清澈的水面可以看到水下的肝膈(指水下的陰影)。泉水繼續流淌,匯聚成一個長長的溪流,奔流不息,蕩漾著蛙鳴蟈咽的聲音。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泉水的特點來反襯人世間的變幻和無常。泉水初涌出時如同一碗水,容量有限,不能容納太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泉水慢慢減少,最終就像一塊薄紗一樣蔓延開去。這里暗喻著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聽聞山中有神物,但這些神物卻懶散地被貶謫,不能帶來雷雨等自然神力,只能靜靜地流淌,吐出寒碧的泉水。然而,詩人認為,正是這泉水的滋潤,使得山前的人們能夠種植稻谷和麥子,創造出美好的生活。
整首詩通過對山泉的描繪,以及對泉水特點與人生的類比,表達了蘇軾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同時也抒發了對人生短暫和無常的思考。詩中暗含詩人對自然與人生關系的思索,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共生和依存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