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沙溪(黃鐘·第三) / 作者:周邦彥 |
不為蕭娘舊約寒。
何因容易別長安。
預愁衣上粉痕干。
閣合深沈燈焰喜,小爐鄰近酒杯寬。
為君門外脫歸鞍。
|
|
浣沙溪(黃鐘·第三)解釋: 《浣沙溪(黃鐘·第三)》是宋代詩人周邦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不為蕭娘舊約寒。
何因容易別長安。
預愁衣上粉痕干。
閣合深沈燈焰喜,
小爐鄰近酒杯寬。
為君門外脫歸鞍。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離別之情。詩人表示自己不是因為寒冷的天氣才離開長安,而是因為與蕭娘的舊約破裂。他預感到內心的哀傷將會在衣服上留下粉末的痕跡。然而,他在離開的過程中,卻發現在他住的小閣里,燈火明亮,給人帶來喜悅,而小爐又靠近酒杯,使人感到寬慰。最后,他為了遠離蕭娘,決定離開長安。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情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別緒。首句"不為蕭娘舊約寒"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離開的原因,他并不是因為天氣寒冷才決定離開,而是因為與蕭娘的約定破裂。這里的"蕭娘"可能是指一個女子的名字,也可能是象征著某種情感或承諾。
詩中的"預愁衣上粉痕干"揭示了詩人內心的悲傷和不安,他預感到離別將會給他帶來痛苦,甚至會在他的衣服上留下長久的痕跡。在這種悲苦之中,詩人卻發現住處的燈火明亮,給他帶來了一絲喜悅。描寫"閣合深沈燈焰喜"的句子,以明暗對比的手法,突出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
最后兩句"小爐鄰近酒杯寬,為君門外脫歸鞍"表達了詩人決心離開的決定。小爐和酒杯的鄰近象征著逃避和放松,而"為君門外脫歸鞍"則表明他將離開,告別長安。
整首詩以簡短的句子和明快的語言,抒發了詩人的離愁別緒和對離別背后情感的思索。詩人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內心的痛苦和迷茫,同時也表達了對逃避和新生活的渴望。這種離愁別緒的表達方式,給人以深深的共鳴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