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游(黃鐘樓月) / 作者:周邦彥 |
檐牙縹緲小倡樓。
涼月掛銀鉤。
聒席笙歌,透簾燈火,風景似揚州。
當時面色欺春雪,曾伴美人游。
今日重來,更無人問,獨自倚闌愁。
|
|
少年游(黃鐘樓月)解釋: 《少年游(黃鐘樓月)》是宋代詩人周邦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檐牙縹緲小倡樓。
涼月掛銀鉤。
聒席笙歌,透簾燈火,
風景似揚州。
當時面色欺春雪,
曾伴美人游。
今日重來,更無人問,
獨自倚闌愁。
詩意:
這首詩以黃鐘樓的月色為背景,描繪了一幅青春少年游玩的情景。詩人觀賞著檐牙飛舞、縹緲的小倡樓,涼爽的月光如銀鉤掛在空中。耳邊傳來喧鬧的席上歌聲、透過簾子透出的燈火,景色宛如揚州的風光。回首昔日,詩人與美人一同游玩時,面色紅潤好比春雪一般欺詐。然而,今日再次來到這里,卻再也沒有人來詢問,只能獨自依靠欄桿黯然傷感。
賞析:
這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思緒展現了少年游玩時的情景和詩人的心境。詩人以黃鐘樓的月色為背景,通過描繪檐牙縹緲的小倡樓和掛在空中的涼月,營造出一種幽靜涼爽的氛圍。詩中提到了聒噪的席上歌聲和透過簾子透出的燈火,為詩中的場景增添了喧鬧熱鬧的氣氛,與揚州的風景相呼應。然而,詩人并不滿足于描繪外在的景色,更注重表達內心的感受。他回首昔日與美人游玩時的情景,形容自己當時面色紅潤如春雪,暗示自己當時的歡愉和年輕的容顏。然而,今日再次來到這里,卻再也沒有人來詢問,詩人的心境由此轉為憂傷和孤獨。整首詩以靜中帶動,通過描繪外在景物和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展現了時光變遷、人事易逝的主題,傳達了對逝去青春和美好時光的懷念與感傷。
該詩運用了精細的描寫手法、富有意境的詞語和情感豐富的表達,通過對景物的描摹和情感的抒發,將詩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相結合,塑造了一幅既有現實感又有離愁別緒的畫面,展示了宋代詩歌的特點和周邦彥細膩的寫作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