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發陳公徑過摩舍那灘石峰下十首 / 作者:楊萬里 |
我從靈洲來,惟見芳草渡。
兼葭隨水遠,曠野無立樹。
掛席上真陽,好山忽無數。
好山如隱士,避世不自露。
不應官道傍,乃有見山處。
借識衛叔玠,未睹樂彥輔。
石峰難再得,舟過更回顧。
|
|
明發陳公徑過摩舍那灘石峰下十首解釋: 《明發陳公徑過摩舍那灘石峰下十首》是宋代楊萬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從靈洲來,只見芳草渡。
葭隨水遠去,曠野無立樹。
掛席上真陽,好山忽無數。
好山如隱士,避世不自露。
不應官道旁,卻有見山處。
借識衛叔玠,未見樂彥輔。
石峰難再得,舟過更回顧。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陳公徑經過摩舍那灘石峰下的情景。詩人從靈洲來到這里,只見到茂盛的芳草和水流。遠處的葭草隨著水流遠去,曠野上沒有一棵樹。在席子上掛著真陽,好山突然變得無數。這些美麗的山峰就像隱士一樣,避世而不自我顯露。雖然不在官道旁邊,但卻有機會看到這些山峰。詩人借鑒了衛叔玠的經歷,但還沒有見到樂彥輔。石峰難以再次得到,只能在船上經過時回顧。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和詩人的心境。詩人通過描繪芳草、水流和山峰,展示了大自然的壯麗和美麗。山峰被比喻為隱士,表達了詩人對避世生活的向往和贊美。詩人通過借鑒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自己對山峰的向往和追求。最后,詩人表達了對石峰難以再次得到的遺憾和回憶。整首詩詞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間,展示了楊萬里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情感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