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題李與賢似剡庵 / 作者:楊萬里 |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賜剡川才一曲。
安福詩人李與賢,大書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腳勾踐國,奉詔昭陵省松柏。
是時八月欲半頭,鏡湖不足人間秋。
稽山影落水精闕,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蒼苔,古木哀猿啼禹冗。
今君結屋河那邊,疋似剡川若個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見,興公舊草天臺賦,元不曾識天臺路。
一俛仰間已再升,何月瘦藤與芒屨?
|
|
寄題李與賢似剡庵解釋: 《寄題李與賢似剡庵》是宋代楊萬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四明狂客一茅屋,
敕賜剡川才一曲。
安福詩人李與賢,
大書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腳勾踐國,
奉詔昭陵省松柏。
是時八月欲半頭,
鏡湖不足人間秋。
稽山影落水精闕,
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蒼苔,
古木哀猿啼禹冗。
今君結屋河那邊,
疋似剡川若個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
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見,興公舊草天臺賦,
元不曾識天臺路。
一俛仰間已再升,
何月瘦藤與芒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楊萬里寄題給李與賢的剡庵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自然景色的描繪。
詩的開頭,描述了四明山上一位狂放的客人住在茅屋中,他被皇帝賜予了一曲剡川的才子之名。接著,詩人提到了安福的詩人李與賢,他的書法就像剡山庵前的大門一樣宏偉。
接下來,詩人回憶起自己曾經到過勾踐的國家,奉命去昭陵省察看松柏。當時是八月的中旬,但鏡湖的景色還不足以稱得上秋天的美麗。
然后,詩人描繪了稽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的宮闕上,荷花上的露珠滴落在波浪中的月光下。季真的茅屋已經荒廢,長滿了蒼苔,古老的樹木中傳來猿猴的哀鳴聲,仿佛在哭泣禹王的冗長歲月。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李與賢的思念之情。詩人說,現在你已經在河的那邊建起了自己的屋子,看起來就像剡川的樣子,仿佛在說話一樣。我到了剡川,而你還未到達,我們仿佛相互接近又相互遠離。
詩的結尾,詩人詢問李與賢是否看到了興公寫的《天臺賦》,并表示元不曾認識通往天臺的路。他仰望天空,不知不覺又升高了,不知道何時瘦弱的藤蔓和草鞋會再次相遇。
這首詩詞通過對友情和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變遷的感慨。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詩人展示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