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前一夕 / 作者:楊萬里 |
臘盡春還好,朝暄暮復寒。
雨晴終日異,衣著一冬難。
生菜知無分,殘梅不用看。
本憑書遣睡,轉更睡相干。
|
|
立春前一夕解釋: 《立春前一夕》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立春前夜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期待和對冬天的不舍。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臘盡春還好,朝暄暮復寒。
雨晴終日異,衣著一冬難。
生菜知無分,殘梅不用看。
本憑書遣睡,轉更睡相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刻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期待和對冬天的不舍之情。
首先,詩的開頭兩句“臘盡春還好,朝暄暮復寒”描繪了立春前夜的氣候變化。臘盡意味著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即將到來,這是一個好的跡象。然而,盡管白天溫暖,夜晚卻又變得寒冷,這種反復的氣候變化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雨晴終日異,衣著一冬難”描述了天氣的多變。雨晴交替不定,一天之內的天氣變化很大。而衣著一冬難則表達了作者對于冬天長時間穿著厚重衣物的感受,暗示了對于冬天的疲憊和厭倦。
接著,詩中提到“生菜知無分,殘梅不用看”。生菜是指春天的蔬菜,而殘梅則是指冬天的梅花。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于春天的期待,希望春天的蔬菜能夠早日生長,而冬天的梅花已經沒有了觀賞的價值。
最后兩句“本憑書遣睡,轉更睡相干”表達了作者在立春前夜難以入眠的心情。作者依靠讀書來助眠,但是由于對春天的期待和對冬天的不舍,導致他的睡眠質量不佳。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立春前夜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期待和對冬天的不舍之情。同時,詩中也反映了人們對于季節變遷的感受和對自然的留戀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