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建平界二首 / 作者:楊萬里 |
漂水南頭接建平,丫頭兒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輩,蕎麥晚菘初後生。
席卷千山為一囿,天憐春種賜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個,樊子何曾透圣扃。
|
|
入建平界二首解釋: 《入建平界二首》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作者來到建平界的景象和對農田的觀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漂水南頭接建平,
丫頭兒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輩,
蕎麥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為一囿,
天憐春種賜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個,
樊子何曾透圣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和農田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農耕生活的贊美和對自然的感慨。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漂水南頭與建平相接的景象,描繪了農田的廣闊和辛勤勞作的農民形象。丫頭兒子指的是農民的兒子,表達了農民家庭代代相傳的務農傳統。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農田中種植的作物。疏麻和大豆是早期種植的作物,而蕎麥和晚菘則是后來才開始生長的作物。通過描繪不同作物的生長情況,表達了農田的豐收和農民的辛勤勞作。
接著的兩句表達了農田的廣闊和豐收的景象。席卷千山為一囿,意味著廣袤的山地都被農田所覆蓋,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天憐春種賜秋成,表達了自然的恩賜和農民的辛勤勞作最終換來了豐收的結果。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現代農田的贊美。老圃指的是古老的農田,今真個表示現在的農田。樊子何曾透圣扃,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樊子,他曾經透過圣門,意味著作者認為現代農田的價值和意義不亞于古代的圣地。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農田的景象和農民的勞作,表達了對農耕生活的贊美和對自然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對現代農田的認同和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