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陽舍舟登車渡江 / 作者:楊萬里 |
小泊樓船鐵甕城,勿勿又作絕江行。
看他蠟燭幾回剪,聽盡雞聲不肯明。
水底霜寒還十倍,夜來月上恰三更。
篙師好語君知否,江面侵晨鏡樣平。
|
|
丹陽舍舟登車渡江解釋: 《丹陽舍舟登車渡江》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丹陽登上渡船,穿越江面的情景。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小泊樓船鐵甕城,
勿勿又作絕江行。
看他蠟燭幾回剪,
聽盡雞聲不肯明。
水底霜寒還十倍,
夜來月上恰三更。
篙師好語君知否,
江面侵晨鏡樣平。
詩意:
這首詩以作者登船渡江的經歷為背景,通過描繪江面的景象和船上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江上夜行的感受和思考。詩中融入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以及對篙師(劃船的人)的贊美和對江面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夜晚渡江的情景。首兩句“小泊樓船鐵甕城,勿勿又作絕江行。”描繪了作者登上船只的場景,船只堅固如鐵甕城,給人一種安全感。接下來的兩句“看他蠟燭幾回剪,聽盡雞聲不肯明。”表達了作者在夜晚航行時,蠟燭頻繁剪短,時間似乎不前進,而雞鳴聲卻不見天明,給人一種時間仿佛停滯的感覺。
接著的兩句“水底霜寒還十倍,夜來月上恰三更。”描繪了江水的寒冷,水底的霜寒使得江面的寒冷程度加倍,而此時月亮已經升到了三更的位置,給人一種寒冷而靜謐的感覺。
最后兩句“篙師好語君知否,江面侵晨鏡樣平。”表達了作者對篙師的贊美,篙師可能是指劃船的人,他們善于言談,但作者問讀者是否了解篙師的好語。最后一句描繪了江面在晨光的照射下,平靜如鏡,給人一種寧靜和美麗的感覺。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思考。同時,通過對夜晚渡江的描繪,表達了時間仿佛停滯的感覺和江面的寧靜美麗。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給人以深思和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