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鞏釆若游蒲澗 / 作者:楊萬里 |
南中道是島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區。
屐齒苔痕猶故跡,霓旌鸞佩已清都。
元戎解領三千騎,勝日來尋九節蒲。
萬岳松風和澗水,鳴琴漱玉自相娛。
|
|
和鞏釆若游蒲澗解釋: 《和鞏釆若游蒲澗》是宋代楊萬里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南中道的景色和其中的一處安期宅,以及在這里的一些景物和活動。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南中道是島夷居,
也有安期宅一區。
屐齒苔痕猶故跡,
霓旌鸞佩已清都。
元戎解領三千騎,
勝日來尋九節蒲。
萬岳松風和澗水,
鳴琴漱玉自相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南中道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地方。詩人首先提到了島夷居,這里指的是南方的山區,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接著,詩人描述了一處名為安期宅的地方,這里可能是一處居住或休息的地方。
詩中提到的“屐齒苔痕猶故跡”表明這個地方曾經有人居住過,但現在只剩下一些痕跡。而“霓旌鸞佩已清都”則描繪了這個地方的寧靜和幽雅,仿佛是一個清凈的都城。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元戎解領三千騎,這是指一位將軍率領三千騎兵來到這里。他們來到這里是為了尋找九節蒲,這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可能是因為它的美麗和珍貴而受到追捧。
最后兩句描述了這個地方的自然景觀。萬岳松風和澗水的描繪給人一種山水之間的和諧與美感。而“鳴琴漱玉自相娛”則表達了詩人在這個美麗的地方演奏琴曲、品味美玉的愉悅心情。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南中道的景色和其中的一處安期宅,展現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地方。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物活動,表達了對自然之美和寧靜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