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憩筠庵 / 作者:楊萬里 |
筠庵偶坐處,適當樹闕間。
遠山不見我,而我見遠山。
清風隔江來,宛轉入松關。
翠蕉自搖扇,白羽得暫閑。
可憐三竹床,睡遍復循環。
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
小吟聊適意,美惡不必刪。
|
|
午憩筠庵解釋: 《午憩筠庵》是宋代楊萬里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筠庵(一種竹樓)午后休息的情景。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筠庵偶坐處,適當樹闕間。
遠山不見我,而我見遠山。
清風隔江來,宛轉入松關。
翠蕉自搖扇,白羽得暫閑。
可憐三竹床,睡遍復循環。
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
小吟聊適意,美惡不必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楊萬里在筠庵午后休息的場景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欣賞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詩的前兩句“筠庵偶坐處,適當樹闕間。遠山不見我,而我見遠山。”描繪了作者坐在竹樓中,透過樹木的間隙看到遠處的山景,形成了一種與自然的互動。作者通過觀察遠山,感受到自然的壯麗和廣闊,與自然融為一體。
接下來的兩句“清風隔江來,宛轉入松關。翠蕉自搖扇,白羽得暫閑。”描繪了清風從江上吹來,穿過松樹的縫隙,輕拂著竹樓。翠綠的蕉葉自然地搖動,仿佛在為自己扇風,而白色的羽毛也得到了片刻的休憩。這些描寫展示了自然界的和諧與寧靜。
最后兩句“可憐三竹床,睡遍復循環。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珍視。三竹床代表了簡單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其中休息,循環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作者認為秋天的涼爽和冬天的寒冷是自然的規律,不需要刻意追求或改變。
最后兩句“小吟聊適意,美惡不必刪。”表達了作者對自由自在的心境的追求。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中,隨意吟唱,不受美與惡的限制,享受著自由的表達。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對簡樸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作者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以及對寧靜與舒適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