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行見螢 / 作者:楊萬里 |
淺草時雙起,深叢忽獨明。
情知曉月淡,意欲照人行。
扇撲高無奈,風斜半欲橫。
書帷吾已嬾,不擬著囊盛。
|
|
早行見螢解釋: 《早行見螢》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清晨的景象,詩人在行走的過程中遇到了螢火蟲,通過對這一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感悟和對生活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淺草時雙起,深叢忽獨明。
情知曉月淡,意欲照人行。
扇撲高無奈,風斜半欲橫。
書帷吾已嬾,不擬著囊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清晨的景象為背景,詩人在行走的過程中看到了螢火蟲。詩的開頭寫道:“淺草時雙起,深叢忽獨明。”這里描繪了草地上的淺淺草叢中,有兩只螢火蟲同時飛起,而在深深的草叢中,又突然出現了一只獨自發光的螢火蟲。這種景象給人以意外和驚喜,也暗示了生活中的變化和不可預測性。
接下來的兩句“情知曉月淡,意欲照人行。”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感悟。詩人意識到月亮已經漸漸變淡,天色漸亮,而螢火蟲卻仍然發出微弱的光芒,似乎是為了照亮人們的行路。這里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生活的思考,暗示了人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希望和堅持。
接下來的兩句“扇撲高無奈,風斜半欲橫。”描繪了詩人在行走過程中,用扇子撲打螢火蟲,但是由于螢火蟲飛得很高,詩人無法將其撲滅。風斜的意象則表達了詩人在行走中的困難和阻礙。這里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最后兩句“書帷吾已嬾,不擬著囊盛。”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反思。詩人說自己已經懶得將這些景象寫進書帷(指詩篇),也不打算將這些景象收入囊中(指收藏)。這里詩人表達了對自己寫作狀態的反思,也暗示了對生活的一種豁達和釋然。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清晨景象和螢火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感悟和對生活的思考。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對生活中變化和困難的體驗,同時也表達了對生活的一種豁達和釋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