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中聽大人彈琴 / 作者:蘇軾 |
彈琴江浦夜漏水,斂衽竊聽獨激昂。
風松瀑布已清絕,更愛玉佩聲瑯珰。
自従鄭衛亂雅樂,古器殘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獨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閱興亡。
世人不容獨反古,強以新曲求鏗鏘。
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簧。
無情枯木今尚爾,何況古意墮渺茫。
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
|
|
舟中聽大人彈琴解釋:
《舟中聽大人彈琴》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船中聆聽大人彈琴的情景。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在江浦的夜晚,琴聲如漏水般激昂,我謙卑地側身傾聽。風吹拂著松樹,瀑布的聲音清澈動人,但我更鐘愛玉佩的鏗鏘聲響。自從鄭國和衛國的雅樂遭到破壞,古老的樂器殘缺不全,世人已經忘記了它們。千家萬戶都凋敝寥落,只有孤零零的一把琴留存著,它像是一位不朽的仙人,目睹著興亡的變遷。然而,世人不欣賞這種獨立的返古之風,他們強求新曲要鏗鏘有力。微弱的琴音輕輕搖曳,時而轉變,幾聲如笙簧般輕盈。現在,冷酷無情的木頭依然存在,何況那些古老的情感早已消逝不見。江水空曠,月亮升起,人聲漸息,夜深了,請繼續彈奏《文王》之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自身的觀察和感受為基礎,通過描寫夜晚在船上傾聽琴聲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傳統音樂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詩中,蘇軾首先描述了彈琴的聲音,夜晚的江浦中,琴音如漏水般激昂,展現了音樂的獨特魅力。接著,他表達了對樂器的喜愛,尤其鐘情于玉佩的鏗鏘聲響,顯示了他對美妙音韻的敏感和獨特品味。
接下來,蘇軾回憶了鄭國和衛國雅樂的衰敗,古樂器的殘缺和被遺忘,抒發了對傳統文化沉淪的悲憫之情。他認為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和忽視,導致了這些古老樂器的凋零,只有孤獨的一把琴幸存,象征著古老智慧的延續和見證者的存在。
然而,蘇軾指出,現代人更傾向于追求新穎的音樂,對于這種返古的風格不感興趣。他以微弱的琴音形容這種返古之風的漸行漸遠,幾聲如笙簧般輕盈,傳遞出對傳統音樂的細膩描繪。
最后,蘇軾描述了江水空曠、夜深人靜的情景,邀請琴師繼續演奏《文王》之曲,表達了對古老音樂的敬意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整首詩詞以蘇軾自身的情感和思考為基礎,通過對琴聲、樂器、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的對比,傳達作者對傳統音樂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憂慮。他表達了對古老樂器的珍視和對傳統音樂之美的贊美,同時抱怨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冷漠和對返古之風的排斥。這首詩詞通過音樂的描寫和對古老樂器的思考,以及對現代審美趨勢的反思,展示了蘇軾對傳統文化的珍惜和對美學價值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