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蘭花(晏觀文畫堂席上·般涉調) / 作者:張先 |
檀槽碎響金絲撥。
露濕潯陽江上月。
不知商婦為誰愁,一曲行人留晚發。
畫堂花入新聲別。
紅蕊調高彈未徹。
暗將深意語膠弦,長愿弦絲無斷絕。
|
|
木蘭花(晏觀文畫堂席上·般涉調)解釋: 《木蘭花(晏觀文畫堂席上·般涉調)》是宋代張先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檀槽碎響金絲撥。
露濕潯陽江上月。
不知商婦為誰愁,
一曲行人留晚發。
畫堂花入新聲別,
紅蕊調高彈未徹。
暗將深意語膠弦,
長愿弦絲無斷絕。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關于木蘭花的故事。詩中以音樂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行人在夜晚離去的思念之情。詩中的木蘭花和琴弦都成為情感的象征,通過音樂的表達,將作者內心的感受傳達出來。
賞析:
這首詩詞運用了音樂的意象和寫景的手法,通過琴聲和花朵,抒發了作者對行人的離別之情。首兩句“檀槽碎響金絲撥,露濕潯陽江上月”描繪了演奏琴聲的情景,檀木琴槽發出悅耳的聲音,夜晚的露水濕潤著潯陽江上的月光。接下來的兩句“不知商婦為誰愁,一曲行人留晚發”表達了商婦對行人離去的無盡思念,行人留下演奏一曲后才離開。這里商婦被用來象征愛人,行人是離別的人,他們之間的情愫在音樂中得以傳達。
后兩句“畫堂花入新聲別,紅蕊調高彈未徹,暗將深意語膠弦,長愿弦絲無斷絕”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畫堂花插在新聲別上,紅蕊的音調高昂,但卻未能完全發揮出來。作者在膠弦中隱約傳遞出深意的話語,表達了他對琴弦的希望,希望琴弦的聲音能夠持續下去,不會中斷。
整首詩詞將音樂與離別的情感相結合,通過對木蘭花和琴弦的描寫,將作者的內心感受細膩地表達出來。通過音樂的形式,詩人以簡練的語言勾勒出豐富的情感,使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和感受到離別的憂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