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樂(般涉調) / 作者:張先 |
青袍如草。
得意還年少。
馬躍綠螭金絡腦。
寒食乍臨新曉。
曲池斜度鸞橋。
西園一片笙簫。
自欲勝留春住,風花無奈飄飄。
|
|
清平樂(般涉調)解釋: 《清平樂(般涉調)》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張先。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青袍如草。得意還年少。馬躍綠螭金絡腦。寒食乍臨新曉。曲池斜度鸞橋。西園一片笙簫。自欲勝留春住,風花無奈飄飄。
譯文:
明亮的青袍像新長的草。歡欣得志時還年輕。馬匹躍過綠色螭龍裝飾的頭飾。寒食節剛到來時,天剛剛破曉。曲池彎彎地傾斜,鸞橋如此美麗。西園中一片笙簫聲。我希望能留住這春天的美好,但風花卻無奈地飄飄蕩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春日景象為中心,展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年輕歡樂的追求。詩人以生動的形象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圍,通過詩中的細節描寫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
詩的開頭以青袍比喻春天的色彩,青袍如新長的草一樣鮮亮。得意還年少,表達了作者欣喜自得、心情舒暢的狀態。馬躍綠螭金絡腦,形象地描繪了春天中奔放活躍的場景。
接著,詩人提到寒食節的到來,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清明節前一天,這里用來表示春日剛剛開始。新曉的描繪為讀者勾勒出一幅春天剛剛破曉的景象。
在后面的描寫中,曲池斜度鸞橋,展示了詩人對庭園景色的描繪,形容了一片美麗的景色。西園中一片笙簫聲,揭示了春天的活力和歡樂氛圍。
詩的結尾,詩人表達了對春天美好的向往,希望能留住春天的美麗。然而,風花卻無奈地飄飄蕩蕩,這里用風花的飄散象征了春天的短暫和無常。
整首詩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示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年輕歡樂的追求。詩中的景色描寫生動豐富,通過具體的形象描繪,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活力。同時,詩人也通過對春天短暫性和無常性的描寫,表達了對歲月流轉的深刻感慨和對美好時光稍縱即逝的珍惜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