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寒食初晴,桃杏皆已零落,獨牡丹欲開) / 作者:毛滂 |
魏紫姚黃欲占春。
不教桃杏見清明。
殘紅吹盡恰才晴。
芳草池塘新漲綠。
官橋楊柳半拖青。
秋千院落管弦聲。
|
|
浣溪沙(寒食初晴,桃杏皆已零落,獨牡丹欲開)解釋: 《浣溪沙(寒食初晴,桃杏皆已零落,獨牡丹欲開)》是宋代詩人毛滂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魏紫姚黃欲占春。
不教桃杏見清明。
殘紅吹盡恰才晴。
芳草池塘新漲綠。
官橋楊柳半拖青。
秋千院落管弦聲。
這首詩描繪了寒食節初晴的景象。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詩意和賞析:
詩中以魏紫和姚黃來形容春天的色彩,表達了春天的氛圍已經逐漸濃厚,充滿了盎然的生機。然而,詩人卻表示不愿讓桃花和杏花在清明節時開放,這是因為寒食節是清明節前的一個節日,按照傳統習俗,寒食節前不宜賞花。這種情感表達了詩人內心對節日習俗的尊重和執著。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殘紅吹盡的景象,正好在天空放晴。這個描寫傳遞了一種殘春與初夏交替的過渡時刻,給人一種迎接新生的感覺。池塘邊的芳草新綠,描繪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給人以希望和喜悅的感覺。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繪了官橋上垂柳的景象,只有一半的柳樹葉已經抽出,呈現出清新的綠色。這種描寫增添了一種生動的畫面感,同時也表達了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遷。
最后兩句詩以秋千和院落中的管弦聲作為結尾,營造出一種歡樂愉悅的氛圍。這里的秋千和管弦聲可以理解為人們在節日中的娛樂和歡慶,也顯示了春天的到來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和活力。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寒食初晴的景象,傳達了詩人對節日習俗的尊重和對春天的熱愛。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象征意義的運用,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歡樂的春日場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