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蔞蒿宜作河豚羹 / 作者:辛棄疾 |
河豚挾鴆毒,殺人一臠足。
蔞蒿或濟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衛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園綺成骨肉。
暴乾及為脯,拳曲蝟毛縮。
寄君頻咀嚼,去翳如折屋。
|
|
蔞蒿宜作河豚羹解釋: 詩詞:《蔞蒿宜作河豚羹》
作者:辛棄疾(宋代)
詩意:這首詩詞以河豚羹為主題,通過描繪河豚的危險特性和與之相對立的蔞蒿的救命之功,表達了人生不易和權力的轉變。詩人辛棄疾借河豚和蔞蒿的寓意,隱喻了人世間的權謀和虛偽,以及在這種環境中保持純真和真實的困難。
賞析:這首詩詞通過對河豚和蔞蒿的對比,揭示了人世間的權謀和虛偽。河豚被描述為挾帶鴆毒,一臠足就可以殺人,象征權力的暴力和危險。而蔞蒿則被描繪為能夠解毒的草藥,它的赤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詩中提到河豚在野外時被衛青混在奴仆中,意味著權力還未顯現時,它隱匿在平凡之中。但當河豚登上君子堂,即權力顯現之時,園綺成為它的骨肉,顯示出權力的腐蝕力和人性的扭曲。
然而,辛棄疾最后提到河豚被制成脯肉,拳曲蝟毛縮,寄給朋友頻頻咀嚼,去翳如折屋。這里可以理解為辛棄疾用以喻示權謀和虛偽的河豚,最終被人們消化、消融,而唯有蔞蒿的清新和純真才能去除偽裝,還原真實。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河豚和蔞蒿為象征,通過揭示權力的險惡和虛偽,表達了辛棄疾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真實的追求。它警示人們在權謀的世界中保持純真與真實的困難,同時呼吁人們拒絕虛偽,追求真實的人性和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