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 / 作者:辛棄疾 |
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
孤負平生弄泉手。
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行樂耳,身后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
|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解釋: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是辛棄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游歷山水之間,感嘆人生短暫和虛名的無常,表達了對自然和真實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
孤負平生弄泉手。
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
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行樂耳,身后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辛棄疾游歷山水之間的情景,表達了他對自然和簡樸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人生短暫和虛名的思考。
詩的開頭“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形象地描繪了山水之間的奇峰險嶺,生動地展示了自然景觀的壯麗和美麗。
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平生弄泉的心愿,但卻感到孤獨和無奈。他對時尚的輕衫短帽表示嘆息,對塵世的紛擾有幾分厭倦,但他仍然自我慶幸,認為自己依然保持著純真和真實。濯發滄浪依舊,表達了他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真實生活的向往。
詩的后半部分,辛棄疾對人生的看法進行了反思。他認為人生的樂趣只存在于當下,而身后的虛名與功利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他表示生前的一杯酒比虛名更為重要,強調了追求真實與享受生活的態度。
最后兩句表達了辛棄疾在此地結廬修學的決心,他期待著能夠像古代學者淵明一樣,深入學問,種植門前的五柳樹,過上簡樸的生活。他表示愿意回歸到自然和真實的生活中,與鄉親們再次相聚,詢問這片青山是否還會再次見面。
整首詩以自然山水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辛棄疾對紛繁世俗的厭倦和對真實生活的向往。他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和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對純真和真實的追求,批判了功利主義和虛名的空洞。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沉的思想,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