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夫臺?在忠州南數十里? / 作者:蘇軾 |
山頭孤石遠亭亭,江轉船回石似屏。
可憐千古長如昨,船去船來自不停。
浩浩長江赴滄海,紛紛過客似浮萍。
誰能坐待山月出,照見寒影高伶俜。
|
|
望夫臺?在忠州南數十里?解釋:
《望夫臺?在忠州南數十里?》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
山頭孤石遠亭亭,
江轉船回石似屏。
可憐千古長如昨,
船去船來自不停。
浩浩長江赴滄海,
紛紛過客似浮萍。
誰能坐待山月出,
照見寒影高伶俜。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位于忠州南部數十里處的望夫臺景象。詩中的主人公站在山頭,眺望遠方,孤獨的石頭和遠處的亭子清晰可見。江水轉彎時,船只像是繞過一塊巨大的石屏一樣。詩人感慨萬千,覺得千年過去了,卻感覺像是昨天一樣,船只來來往往,從未停息。長長的江水奔流向大海,過往的人們猶如漂浮的浮萍。詩人希望有人能坐在這里等待山月的升起,照亮高高的寒影。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靜謐而寂寥的景象。山頭上的孤石和遠處的亭子構成了一幅寂靜而美麗的畫面,而江水轉彎時船只繞過石屏的描寫則增添了一絲動感。詩人通過對時間和流動的描述,表達了對歲月流轉的感慨,人們的來往如同浮萍,轉瞬即逝。然而,詩人仍然期待有人能夠在這里坐下,靜待山月升起,照亮那高高的寒影,抓住瞬間的美好。
整首詩以山水之景為背景,折射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也借景抒發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感慨。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詩人將景物和情感巧妙地融為一體,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思索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