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子由三首兼別遲 / 作者:蘇軾 |
兩翁歸隱非難事,惟要傳家好兒子。
憶昔汝翁如汝長,筆頭一落三千字。
世人聞此皆大笑,慎勿生兒兩翁似。
不知樗櫟薦明堂,何以鹽車壓千里。
|
|
別子由三首兼別遲解釋:
詩詞:《別子由三首兼別遲》
兩翁歸隱非難事,
惟要傳家好兒子。
憶昔汝翁如汝長,
筆頭一落三千字。
世人聞此皆大笑,
慎勿生兒兩翁似。
不知樗櫟薦明堂,
何以鹽車壓千里。
中文譯文:
兩位老翁歸隱并不是一件難事,
關鍵在于要有能傳承家業的好兒子。
回憶起過去,你的父親就像你一樣出類拔萃,
一字落筆便能寫出三千字。
當世人聽到這個故事都大笑不止,
請謹慎不要生出兩位老翁一樣的兒子。
不知道樗櫟之木如何能夠供奉到明堂高位,
以至于連鹽車也無法壓過千里之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通過描寫兩位老翁的歸隱和傳承家業的問題,表達了他對家庭和后代的關注和思考。
首先,詩中提到歸隱并不是一件難事,這可以理解為退隱離世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然而,蘇軾強調了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要有一個能夠傳承家業的優秀兒子。這句話凸顯出他對家族延續和子孫后代的重視。
接下來,蘇軾回憶起過去,贊美自己的父親擅長文學,一字落筆就能寫出三千字。這里的父親被描繪成了一個卓越的人物,突顯了家族的才華和傳統。然而,當世人聽到這個故事后,他們大笑不止。這是蘇軾對于世人對于傳承家族文化的輕視和嘲笑的反思。他警告人們不要生出和他一樣的兩位老翁,意味著兒子不能只是重復父親的成就,而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發展。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于社會的不滿和對于家族的期望。他說不知道樗櫟之木(即材質堅硬的樹木)如何能夠供奉到明堂高位,以至于連鹽車也無法壓過千里之遙。這里明堂指的是高官顯貴的地位,鹽車則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蘇軾暗示著社會上存在著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現象,他希望能夠通過家族的努力和才華來改變這種局面。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于家庭和后代的關切,以及對于社會現象的批判。他希望家族能夠有好的傳承,同時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社會的不公和不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