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和 / 作者:劉克莊 |
困拈架上書蘇醒,愁倩杯中物破除。
子美所稱惟白也,仲尼自謂不回如。
食才藜糝寧無肉,行以筇枝可當車。
圣世未嘗違物性,飛潛初不間鳶魚。
|
|
八和解釋: 《八和》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劉克莊。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描述了一種清貧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作者對物質欲望的超越和對精神追求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困拈架上書蘇醒,
愁倩杯中物破除。
子美所稱惟白也,
仲尼自謂不回如。
食才藜糝寧無肉,
行以筇枝可當車。
圣世未嘗違物性,
飛潛初不間鳶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系列景物和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對物質欲望的超越和對精神追求的向往。詩詞以古代貧困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物為表現對象,卻寄托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境界的思考。
首句描述了一個困倦中蘇醒的人,拈起架上的書本,意味著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思考的追求。第二句表達了作者對世俗欲望的厭倦,將愁苦比作杯中的物品,意味著他要將煩惱拋諸腦后。
接下來的兩句分別引用了兩位古代大師的名言。子美是指戰國時期的文學家子美,他尊重白色,象征純潔和高尚。仲尼是指孔子,他自稱不如回到最初的純真狀態。通過引用子美和仲尼的言辭,作者表達了對于純潔和高尚品德的崇拜。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作者貧困的生活境況。他食用的是粗糧藜糝,沒有肉食,意味著他過著清貧的生活。他行走時用竹杖替代車輛,展現了樸素簡約的生活方式。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人性的希望。圣世指的是理想中的社會,未曾違背物性,代表了對人性本真的追求。飛潛初不間鳶魚,描述了人們初見鳶魚時,它們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天空和水中的景象,意味著作者希望人們能夠自由自在地追求內心的真實和自由。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種超越物質欲望的精神境界,表達了作者對純潔、高尚和自由的追求。通過對貧困生活中的瑣碎細節的描寫,詩詞展示了一種內心的富足和追求,讓人感受到一種深邃的哲理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