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 / 作者:蘇軾 |
鉛膏染髭須,旋露霜雪根。
不如閉目坐,丹府夜自暾。
誰知憂患中,方寸寓義軒。
大雪從壓屋,我非兒女萱。
平生學(xué)踵息,坐覺兩鐙溫。
下馬作雪詩,滿地鞭箠痕。
佇立望原野,悲歌為黎元。
道逢射獵子,遙指狐兔奔。
蹤跡尚可原,窟穴何足掀。
寄謝李丞相,吾將反丘園。
|
|
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解釋:
《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鉛膏染髭須,旋露霜雪根。
不如閉目坐,丹府夜自暾。
誰知憂患中,方寸寓義軒。
大雪從壓屋,我非兒女萱。
平生學(xué)踵息,坐覺兩鐙溫。
下馬作雪詩,滿地鞭箠痕。
佇立望原野,悲歌為黎元。
道逢射獵子,遙指狐兔奔。
蹤跡尚可原,窟穴何足掀。
寄謝李丞相,吾將反丘園。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在正月十八日踏雪歸途中的景象和心境。詩人形容自己須發(fā)染上了鉛膏般的顏色,胡須上也沾滿了霜雪。他認為此時閉目坐下,縱情享受寂靜的夜晚,勝過一切。在憂愁和困擾之中,他的思緒在方寸之間寄托著深意。大雪壓頂,他并非兒女萱花般嬌嫩,而是能夠坦然面對逆境。他平素追求學(xué)問,此刻坐在馬上感受到兩鞍的溫暖。他縱馬作雪詩,周圍是滿地鞭打留下的痕跡。他站在原野上凝視著,為黎元(指黎民百姓)唱起悲歌。在路上,他遇到了射獵的人,遠遠指著狐兔奔逃的方向。他看到它們的蹤跡依然清晰,但窟穴已經(jīng)不見蹤影。最后,他寄托情感給李丞相,表達了自己將要回歸丘園的決心。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觀察力和深情的筆觸,將自然景象與內(nèi)心感受相結(jié)合,展現(xiàn)了詩人的豁達和堅韌。詩中的雪景描寫細膩而真實,通過鉛膏染髭須、霜雪根等形象描寫,讓讀者感受到冬日嚴寒的氣息。詩人表達了對安靜夜晚的向往,以及在困境中思考和寓意的能力。
詩中的“我非兒女萱”表明了詩人不愿意被外界環(huán)境所束縛,而是能夠坦然面對逆境。他將自己與兒女萱花相對比,顯現(xiàn)出他對自己堅強和優(yōu)秀的自信態(tài)度。
詩人通過下馬作雪詩和望原野之行,表達了自己對黎元(百姓)的關(guān)懷和悲憤之情。他在最后寄托情感給李丞相,表達了自己將要離開官場回歸田園生活的決心。整首詩以自然景象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抒發(fā),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內(nèi)心世界的追求,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感悟和情感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