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和 / 作者:劉克莊 |
南宮放榜已蜚英,此闕傳臚卻漏名。
潛救八人文最敏,盡歸一網氣難平。
白生作麼教持杵,越石爭些已見坑。
莫倚晴天頻吐綬,兒童見了又須驚。
|
|
七和解釋: 《七和》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宮放榜已蜚英,
此闕傳臚卻漏名。
潛救八人文最敏,
盡歸一網氣難平。
白生作麼教持杵,
越石爭些已見坑。
莫倚晴天頻吐綬,
兒童見了又須驚。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官場的故事,通過暗示和隱喻,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虛偽和不公的憤懣之情。詩中描述了南宮放榜的場景,但那些本應獲得官職的人被排除在外,而一些不配的人卻得以得官。作者表達了對這種不公和腐敗現象的不滿,并暗示了自己作為一個文人的追求和努力。
賞析:
這首詩詞以婉約的風格表達了作者對官場潛規則和不公的譴責。通過對南宮放榜的描繪,作者展示了一種虛幻和荒謬的場景,其中有著權力的斗爭和利益的博弈。通過使用隱喻和比喻,作者呈現了官場的黑暗和扭曲,以及文人的無奈和不甘。詩中提到的“潛救八人文最敏”,意味著作者想要拯救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機會和認可。
詩中的“白生作麼教持杵,越石爭些已見坑”是對官場的嘲諷,暗指那些不配的人得到了官職,而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卻被忽視和排斥。作者以此表達了對于官場不公的不滿和憤怒。
最后兩句“莫倚晴天頻吐綬,兒童見了又須驚”則以幽默的方式點明了官場的虛偽和荒謬。官場中的人們經常以虛假的方式來迎合權貴,而這種虛偽的行為讓那些純真天真的兒童感到驚訝和困惑。
整首詩詞通過質樸的語言和婉約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官場不公和腐敗現象的強烈譴責,同時也傳遞了對真實才能的追求和對虛偽的嘲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