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潛令刁同年野翁亭 / 作者:蘇軾 |
山翁不出山,溪翁長在溪。
(前二令作二翁亭。
)不如野翁來往溪山間,上友麋鹿下鳧鹥,問翁何所樂,三年不去煩推擠。
翁言此間亦有樂,非絲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
我來觀政問風謠,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長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天目山唐道士常冠鐵冠,于潛婦女皆插大銀櫛,長尺許,謂之蓬沓。
)
|
|
于潛令刁同年野翁亭解釋:
《于潛令刁同年野翁亭》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山翁和溪翁的生活態度和境遇,以及他們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翁不出山,溪翁長在溪。
不如野翁來往溪山間,上友麋鹿下鳧鹥。
問翁何所樂,三年不去煩推擠。
翁言此間亦有樂,非絲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
我來觀政問風謠,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長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詩意:
這首詩詞以山翁、溪翁和野翁為主要形象,展現了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山翁選擇守在山中不出去,而溪翁則一直生活在溪邊。作者認為與這兩位翁相比,更好的選擇是像野翁一樣來往于山和溪之間,與麋鹿、鳧鹥為友。作者問翁所樂何事,得知這兩位翁三年來沒有離開過這里,不再受到繁瑣的推擠之擾。然而,翁卻表示他所樂之物并非絲綢、竹子或者婦女的美眉,暗示他對物質享受不感興趣,而追求一種超越物質的快樂。山人在醉酒后,他的鐵冠掉落,溪女笑時,她的銀櫛垂低。這表達了自然界的歡樂與人類的快樂相互呼應。最后,作者擔心這位翁可能某一天會離開這個地方,長久以來使山人孤獨,使溪女哭泣。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翁、溪翁和野翁的不同生活方式,表達了蘇軾對于人生態度的思考。山翁和溪翁代表了兩種極端的生活方式,山翁守在山中不出去,溪翁長期生活在溪邊。而作者則認為像野翁一樣來往于山和溪之間更為理想,與自然和動物為伴,超脫于塵世之外。這種生活態度反映了作者對于物質追求的超越,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
通過山人醉后鐵冠落和溪女笑時銀櫛低的描寫,作者將自然界的歡樂與人類的快樂相聯系,強調了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最后,作者表達了對于翁離去的擔憂,認為他的離去將使山人孤獨,溪女悲傷,進一步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和依存關系。
整體上,這首詩詞通過對于不同生活態度和對自然的感悟,表達了蘇軾對于追求內心自由和超脫物質束縛的思考。他借山翁、溪翁和野翁的形象,探討了人生的選擇和生活的意義,呼吁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與自然和諧相處。
詩詞中出現的天目山唐道士常戴鐵冠的插圖和于潛婦女插大銀櫛的描述,為作品增添了一絲神秘和浪漫的氛圍。
總之,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于人生態度的思考和對自然的贊美,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內心自由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呼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