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賦 / 作者:劉克莊 |
身已深藏畏俗知,客來鄰曲善為辭。
偶彈冠起成何事,徑拂衣歸自一奇。
村飲婦常留燭待,山行童亦挾書隨。
明時性學尤通顯,卻悔從初業小詩。
|
|
偶賦解釋: 這首詩詞《偶賦》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身已深藏畏俗知,
客來鄰曲善為辭。
偶彈冠起成何事,
徑拂衣歸自一奇。
村飲婦常留燭待,
山行童亦挾書隨。
明時性學尤通顯,
卻悔從初業小詩。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劉克莊對自身才華和學識的深藏不露,同時也展示了他在客人來訪時善于言辭的表達能力。詩人借用了一些場景和形象,表達了他對于自身的獨立和獨特的生活方式的自豪感。他不屑于墨守成規的生活,而是選擇了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愛。他在田間村舍與農婦們共飲時,常常被邀請留下,而他的山行則總有小童帶著書籍相隨。詩人還表示,在明朝時代,他對性學有著特別的研究和精通,但他卻后悔自己最初從事了一些瑣碎的小詩創作。
賞析:
《偶賦》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詩人劉克莊對于傳統禮教的抵制和對自我追求的態度。詩中的"畏俗知"一詞表明了他對于世俗的敬畏和避開,他倡導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客來鄰曲善為辭"一句,則顯示了他在應酬場合中的口才和機智,表達了他對于自身才華的自信。"偶彈冠"和"徑拂衣"則暗示了他的獨立性格和對傳統束縛的抗拒。
詩中劉克莊的生活態度和追求也得到了表達。他在鄉村與農婦共飲時,被邀請留下,展示了他與普通人的親近和平等。同時,他的山行中有童子挾書相隨,表明他在學問上的追求和對于知識的重視,體現了他對自我修養的執著。
最后兩句詩中,詩人提到自己在明朝時代對性學的通達和顯著成就,以及他對從事小詩創作的后悔,表達了他對自我能力和追求的自省和反思。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展現了劉克莊獨立自主、追求自由、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世俗的不屑和反叛。這種個性和態度在宋代的文人中頗為突出,也反映了當時文化氛圍中的一種特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