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采荔一首 / 作者:劉克莊 |
我已歸尋烏石路,人誰肯顧雀羅門。
荔三百顆猶能啖,椿八千秋不足言。
唐貢華清勞歲歲,宋蠲驛置惠元元。
客詢老子休糧訣,丹實漫山更滿村。
|
|
又采荔一首解釋: 《又采荔一首》是宋代劉克莊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已經(jīng)回到烏石路上采荔了,但沒有人愿意回頭看鳥網(wǎng)的門。
三百顆荔果我還能吃,八千秋的椿花卻難以言表。
唐朝的貢品華清一年年獻上,宋朝的蠲稅惠元元置辦。
有來訪的客人詢問老子的休糧訣,紅色的實實在在地裝滿了山村。
詩意:
《又采荔一首》以鮮明的對比展現(xiàn)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回到烏石路采摘荔果的情景,但卻面對著無人關注的鳥網(wǎng)門,暗示著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追逐而忽略了自然之美和純真的情感。詩中提到的荔果和椿花,用以象征時間的推移和物質的價值,進一步強調了人們對于物質追求的虛榮和對于精神追求的忽視。唐朝和宋朝的不同政治制度被描繪出來,唐朝以華清貢品表達了物質貢獻的連續(xù),而宋朝以蠲稅惠元元置辦表達了政府對民生的關懷。最后,詩人提到有客人來詢問老子的休糧訣,意味著人們對于生活智慧和心靈寄托的追求,并且山村的丹實象征著豐收和富足。
賞析:
《又采荔一首》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社會現(xiàn)實的對比,揭示了人們在物質追求中迷失了對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詩中運用了荔果、椿花和山村等意象,以及唐朝和宋朝的對比,呈現(xiàn)出一個社會發(fā)展變遷和人們心態(tài)轉變的畫面。詩人通過對荔果和椿花的描述,表達了物質價值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差距。同時,對唐朝和宋朝政治制度的描繪,展現(xiàn)了社會體制的變遷和政府對民生的關懷。最后,客人詢問老子的休糧訣,顯示了人們對智慧和精神寄托的追求。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通過對景物和政治制度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追求和思考,呼喚著對于內心世界和人性價值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