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惠颙師為余竹下開嘯軒 / 作者:蘇軾 |
啼鴂催天明,喧喧相詆譙。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
食土蚓無腸,亦自終夕叫。
鳶貪聲最鄙,鵲喜意可料。
皆緣不平鳴,慟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孫子亦未妙。
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
沖風振河海,不能號無竅。
累盡吾何言,風來竹自嘯。
|
|
定惠颙師為余竹下開嘯軒解釋:
《定惠颙師為余竹下開嘯軒》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啼鴂催天明,喧喧相詆譙。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
食土蚓無腸,亦自終夕叫。
鳶貪聲最鄙,鵲喜意可料。
皆緣不平鳴,慟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孫子亦未妙。
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
沖風振河海,不能號無竅。
累盡吾何言,風來竹自嘯。
中文譯文:
黎明時分啼鵑聲催促天亮,喧囂聲彼此詆毀著譙樓。
暗蛩默默地哭泣著漫長的夜晚,唧唧聲彼此相互悼念。
風中的蟬鳴清脆動人,長吟聲不改變調子。
土中的蚯蚓雖無腸胃,卻自始至終發出叫聲。
紅背鷂貪婪的聲音最卑鄙,喜鵲的意圖可預料。
它們都因為不平而鳴叫,哭泣和嬉笑都一樣。
阮生(指作者自己)早已粗率隨性,孫子的才華也未能妙絕。
道士開啟這個小軒子,靜靜地坐著自己反思。
即便沖擊著風浪,無法發出空洞的聲音。
我已經說盡了,還有什么可言的呢?風來了,竹子自己開始鳴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界的聲音為主題,通過描繪不同的聲音,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描述了黎明時分啼鵑的聲音、譙樓上的爭吵聲、夜晚中蛩蟲的哭泣聲、蚯蚓在泥土中的叫聲等。這些聲音通過對比和對照,展示了世間事物各自的本性和特征。作者對這些聲音進行了評價,認為風中的蟬鳴聲最為清脆動人,而紅背鷂的聲音最為低俗卑鄙。他指出這些聲音的出現都是因為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痛苦和哀傷,有的則是嬉笑和歡樂。
在最后幾句中,作者談到了自己和孫子的才華,并以阮生自稱,暗示了自己的粗率和隨性。他認為即使是孫子的才華也不能妙絕,而他自己坐在開啟的小軒子里,默默思考著。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和無言,風來了,竹子自己開始鳴叫,仿佛在告訴我們,存在于自然中的聲音是最真實和自由的,而人類的言語和表達卻常常受到限制和束制。
整首詩以聲音為線索,通過對不同聲音的描繪和評價,抒發了作者對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無奈的思考。作者以自然界中的聲音作為對比,表達了對人類語言和表達的限制和虛無感的思考。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描繪,展示了蘇軾獨特的觀察和感受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他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審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