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姚諫議 / 作者:劉得仁 |
高文與盛德,皆謂古無倫。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諫臣。
已瞻龍袞近,漸向鳳池新。
卻憶波濤郡,來時島嶼春。
名因詩句大,家似布衣貧。
曾暗投新軸,頻聞獎滯身。
照吟清夕月,送藥紫霞人。
終計依門館,何疑不化鱗。
|
|
上姚諫議解釋: 《上姚諫議》詩詞中文譯文如下:
高文與盛德,皆謂古無倫。
高文和盛德,都說古代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諫臣。
圣代孕育了才子,明庭上有賢諫之臣。
已瞻龍袞近,漸向鳳池新。
已經(jīng)看到龍袞的身影逼近,漸漸開始進入鳳池的新階段。
卻憶波濤郡,來時島嶼春。
卻追憶起波濤郡,來到這里時正是島嶼春季。
名因詩句大,家似布衣貧。
因著作詩而得名聲大,家庭卻像窮苦的布衣一樣貧困。
曾暗投新軸,頻聞獎滯身。
曾經(jīng)默默地投注于新著作,頻繁聽到獎勵卻止步于身。
照吟清夕月,送藥紫霞人。
照著吟詠清幽的夜晚月光,送藥給紫霞人。
終計依門館,何疑不化鱗。
最終計劃依附門館,無疑會變得像彩鱗一樣絢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劉得仁對自己的評價和對未來的展望。詩人高度評價自己的才能,認為自己與古代的賢人相比也不差。然而,他卻感嘆自己的境遇:盡管有才華,卻生活貧困,作品雖多,卻無法在文壇有所突破。他追憶起過去在波濤郡的美好時光,到目前為止,生活好像停滯不前。最后,詩人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他堅信自己終將得到機會,取得成就,并變得絢爛奪目。
整首詩以自述的方式寫出了詩人自我評價和內(nèi)心的情感,同時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在文壇上追求名聲和榮譽的困境。詩人對自己的才能和前途的感慨,以及對未來的堅定信念,使這首詩具有樂觀向上的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