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恩寺二月半寓言 / 作者:蘇颋 |
二月韶春半,三空霽景初。
獻來應有受,滅盡竟無馀。
化跡傳官寺,歸誠謁梵居。
殿堂花覆席,觀閣柳垂疏。
共命枝間鳥,長生水上魚。
問津窺彼岸,迷路得真車。
行密幽關靜,談精俗態祛。
稻麻欣所遇,蓬籜愴焉如。
不駐秦京陌,還題蜀郡輿。
愛離方自此,回望獨躕躇。
|
|
慈恩寺二月半寓言解釋: 《慈恩寺二月半寓言》是蘇颋在唐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二月半的韶春時節,參觀慈恩寺所得的感悟和情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二月韶春半,三空霽景初。
獻來應有受,滅盡竟無馀。
化跡傳官寺,歸誠謁梵居。
殿堂花覆席,觀閣柳垂疏。
共命枝間鳥,長生水上魚。
問津窺彼岸,迷路得真車。
行密幽關靜,談精俗態祛。
稻麻欣所遇,蓬籜愴焉如。
不駐秦京陌,還題蜀郡輿。
愛離方自此,回望獨躕躇。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作者游覽慈恩寺的經歷為背景,描繪了一幅春天來臨時的美麗景色和自然的景象。作者將此景與人生的轉變和追求聯系起來,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深思和對凡塵世俗的逃離。
詩的開頭,描述了二月半的春天,天空空曠,景色初露,給讀者帶來一種明凈、明亮的感受。接下來,作者以“獻來應有受,滅盡竟無馀”表達了自己對一切事物的淡然態度和對世間的脫離。這句話說明了人的努力和奉獻雖然有所回報,但最終都會消逝殆盡。
接下來,詩中描繪了進入慈恩寺的場景,殿堂上鮮花盛開,庭院中柳樹垂拂,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枝間的鳥兒和水中的魚兒象征著自然和諧與生生不息。作者通過對寺廟的描繪,表達了對宗教與心靈之間的聯系以及將宗教境界與自然景色相結合的愿望。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以對身份地位和名利的思考,對人生的毫無望絕感到困惑。作者在深入思考中得知真理,悟到了真正的自由是離開塵世,回歸自然。作者雖然離開了秦京(指都城長安),但他在他的詩中永遠追求自我的境地。他回望著曾經的生活,躊躇不定,或許也預示著他內心的掙扎和彷徨。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美麗而寧靜的景色,并通過自然景觀和宗教寺廟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真諦的思考和追求。詩中充滿了宗教和禪意,表現了作者對世俗的冷漠態度,并探討了人生的本質和追求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