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安三絕 石鏡 / 作者:蘇軾 |
山雞舞破半巖云,菱葉開殘野水春。
應笑武都山下土,枉教明月殉佳人。
|
|
臨安三絕 石鏡解釋:
《臨安三絕 石鏡》是蘇軾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雞舞破半巖云,
菱葉開殘野水春。
應笑武都山下土,
枉教明月殉佳人。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山雞在山間舞蹈,破開了半山的云霧;菱葉在凋零的野水中綻放,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作者反思自己,認為自己應該是一個出生在普通山下的平凡人,而不配擁有如明月般美好的女子。
賞析:
《臨安三絕 石鏡》是蘇軾在臨安時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整首詩以山雞、菱葉、明月等意象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命運和社會地位的反思。
首句“山雞舞破半巖云”,通過描繪山雞的舞蹈將山間云霧破開,展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這里山雞可以被視為勇敢、自信的象征,作者或許希望通過山雞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
第二句“菱葉開殘野水春”,通過描繪菱葉在凋零的野水中綻放的景象,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也暗示了新生與希望。菱葉的形象與山雞的舞蹈形成了呼應,共同傳遞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接下來的兩句“應笑武都山下土,枉教明月殉佳人”,是作者對自己的自我反思。作者以自嘲的口吻稱自己是“武都山下土”,表達了自己出生在平凡的山下,與美好的佳人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明月被賦予了高貴、純潔的象征意義,而殉佳人則暗示了作者愿意為佳人獻出一切,甚至犧牲自己。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自身身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對現實境遇的反思。這種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思考,在蘇軾的詩詞創作中經常出現,體現了他對自我意識和社會現實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