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第后屏居書懷寄張侍御 / 作者:李頻 |
刖足豈一生,良工隔千里。
故山彭澤上,歸夢向汾水。
低催神氣盡,僮仆心亦恥。
未達誰不知,達者多忘此。
行年忽已壯,去老年更幾。
功名如不彰,身歿豈為鬼。
才看芳草歇,即嘆涼風起。
驄馬未來朝,嘶聲尚在耳。
|
|
下第后屏居書懷寄張侍御解釋: 詩詞《下第后屏居書懷寄張侍御》的中文譯文為:切豈止於一生的殘缺,良工也隔著千里。故鄉在彭澤上,夢回歸向汾水。情緒低落,神氣已經透支殆盡,仆人也感到愧疚。尚未達到目標的人誰不知道,達到目標的人卻往往忘記了曾經的艱辛。行年漸長,離老年又近幾分。若功名不顯赫,去世又豈會成為鬼魂。看到美麗的芳草被涼風吹落,不禁嘆息起來。驄馬還未到來,嘶聲卻仍在耳畔。
這首詩詞是唐代李頻寫給張侍御的寄語。詩人以自己下第后隱居的身份,表達了對人生中的得與失、榮與辱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的“刖足豈一生,良工隔千里”描繪了詩人下第后被判削足為官員的身份所帶來的殘缺和遠離家鄉、親人的痛苦。詩人思念家鄉的美景,回憶起歸夢和彭澤的往事,表達了對故鄉和美好過去的懷念之情。
詩中還表達了詩人對功名和人生過程的思考。詩人感到自己的精力漸漸消耗,而仆人們也對自己的無成就感到恥辱。詩人認識到,未能實現目標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境遇,而成功達到目標的人卻往往忘記了曾經的苦難和付出。
詩中還有對時間的感慨和對生命的思考。詩人感嘆自己的年齡漸長,離老年又近了一步。他認為,若自己的功名不顯赫,離世后也不會成為鬼魂。
最后幾句詩描述了詩人的感嘆和期待。他觀察到芳草被涼風吹落的景象,心生感慨。他期待著驄馬的到來,但嘶聲已經在耳邊回蕩,暗示著他對自己未來的擔憂和不安。
總體上,這首詩詞略帶憂傷和思索,通過詩人自己的經歷和觀察,表達了對人生得失、時光流逝和自我價值的思考,展現了唐代士人的情感和哲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