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劉山人歸洞庭 / 作者:李頻 |
卻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鐘。
秋盡蟲聲急,夜深山雨重。
當時同隱者,分得幾株松。
|
|
送劉山人歸洞庭解釋: 送劉山人歸洞庭
卻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鐘。
秋盡蟲聲急,夜深山雨重。
當時同隱者,分得幾株松。
詩詞的中文譯文:
送劉山人回歸洞庭湖
孤云一起便離去,高睡在最高的峰頂。
乘坐早上的月亮渡過半個湖泊,在中途聽到敲響的寺廟鐘聲。
秋天快要過去,蟲聲變得急促,夜晚很深,山雨更加繁重。
那時和隱士一同,分享了幾棵松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頻送別劉山人回洞庭湖的作品。全詩由四首絕句構成,每首絕句四句,用簡練的語言、細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與劉山人間的情感和境界。
首句“卻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表達了劉山人離去的決絕和超脫之姿。詩人以“孤云”比喻劉山人獨自一人遠離塵囂,選擇回歸自然,而“高眠最上峰”則表現了劉山人高尚的修養與追求,寄托了詩人對他的敬仰和祝福。
第二句“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鐘”,描繪了劉山人走上歸途的場景。劉山人匆匆忙忙地乘坐著早上的月亮穿過半個湖泊,行進在一條疏疏落落的小路上,路邊的寺廟的鐘聲伴隨著他的歸來。
第三句“秋盡蟲聲急,夜深山雨重”,詩人通過描繪秋天漸漸過去的景象,表達了時光匆匆的感嘆。蟲子的叫聲愈發急促,夜晚也變得更加深沉,山上的雨也越來越大,給劉山人的歸來增加一絲凄涼的意味。
最后一句“當時同隱者,分得幾株松”,表達了詩人和劉山人的友誼和共同的志趣。他們當時或許曾是隱居山林的隱士,分享著幾棵返璞歸真的松樹。這里的“幾株松”在詩中象征友誼和真誠,也展現了詩人對友情和自然的珍重。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劉山人離去和歸來的場景,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劉山人追求高尚境界和返璞歸真的崇敬之情。同時,也抒發了對時光流轉和友情深情的感嘆和珍重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