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對月 / 作者:李頻 |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
|
中秋對月解釋: 《中秋對月》是唐代詩人李頻所作的一首詩詞。詩人以中秋之夜對月為題材,表達了對秋夜的美麗景色的贊嘆和想象。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詩意是描繪了中秋之夜的景色和氛圍。詩人認為在秋分之夜,月亮照耀之下,陰影的反光效果特別明亮。他將月亮的光輝比喻為生生不息之海,使人對這美景愈加欣喜。同時,他又徐徐觀看,感慨于這光景的深邃和虛無。在這樣的夜晚,似乎每一層空間都在洗滌著顏色,引發了人們種種奇怪的想象,卻又像是潛藏在月亮背后。他感覺到這里的夜晚與其他時刻不同,其他時候的夜晚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早晨的公雞的叫聲也沒有那么清晰。
整首詩詞通過寫景來表達詩人對中秋之夜的景色和氛圍的贊嘆,并通過夜晚的特殊感覺來突顯中秋之夜的獨特性。同時,詩人通過運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詩詞更具意境和哲理。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描繪了中秋之夜的神秘、美麗和與眾不同的特點,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這個節日的獨特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