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彈琴李處士 / 作者:李山甫 |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幾時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悅耳寧如鄭衛(wèi)淫。
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沈沈。
|
|
贈彈琴李處士解釋: 贈彈琴李處士
兼答曹保護使吏部賈舍人贈之見聯(lián)四十二字見寄李八初春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幾時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悅耳寧如鄭衛(wèi)淫。
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沈沈。
中文譯文:
送給彈琴的李處士
同時回答曹保護使做官的賈舍人著之見聯(lián)四十二字見寄李八
初春
知道這件事的人少,理應先生白白用心。
幾時人世真了解古樂,何必在人前更沾沾自喜。
把自己奉獻起來并不像笙竽般高超,美妙的曲調(diào)也不如鄭衛(wèi)音樂般動人。
用了三尺焦桐和七條絲弦,就像子期師曠那樣默默無言。
詩意:
這首詩是李山甫贈給一個彈琴的李處士的作品。詩人抱怨自己的琴音得不到賞識,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理解和欣賞。他認為自己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人們更喜歡新的音樂,而不是古老的曲調(diào)。他批評自己的琴技不如笙竽(古代的樂器)那樣高超,并且不及鄭衛(wèi)(古代音樂家)作品那般動人。最后,他通過描述使用焦桐木和絲弦的琴,暗示自己并沒有像子期和師曠那樣的才華,只是平凡無奇。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琴藝的失望和自嘲之情。他覺得自己的演奏沒有得到應有的贊賞和認可,而世人更喜歡新穎的音樂,對古樂不以為意。他對自己的琴技表示懷疑,并通過提到焦桐木和絲弦的琴來顯示自己的平凡。整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的郁悶和無奈,展示了他對自己琴藝的謙遜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