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 / 作者:劉駕 |
刖足豈更長,良工隔千里。
故山彭蠡上,歸夢向汾水。
低摧神氣盡,僮仆心亦恥。
未達誰不然,達者心思此。
行年忽已壯,去老年更幾。
功名生不彰,身歿豈為鬼。
才看芳草歇,即嘆涼風起。
匹馬未來期,嘶聲尚在耳。
|
|
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解釋: 中文譯文:
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
刖足豈更長,良工隔千里。
故山彭蠡上,歸夢向汾水。
低摧神氣盡,僮仆心亦恥。
未達誰不然,達者心思此。
行年忽已壯,去老年更幾。
功名生不彰,身歿豈為鬼。
才看芳草歇,即嘆涼風起。
匹馬未來期,嘶聲尚在耳。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由唐代劉駕創作,描述了他下第(考試不及格)后居住在長安的心情,并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對未知未來的期許。
詩的開頭,作者說“刖足豈更長”,表達了他對自身狀況的無奈和不滿。他常常思念離故鄉千里之遙的彭蠡山,夢想著能歸去那里的汾水之濱。作者認為自己的境況因為被困居在長安而愈發低賤,甚至衰弱到連神氣也消逝殆盡的地步。他心中的仆人也感到羞恥。
然后,作者表達了不僅是他自身,對于未能達成目標的人而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實。達到目標的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未達目標的人也會對此心懷憂慮。
接下來,他提到自己已經年歲漸長,但是與此同時,他的離去時間也更加不確定了。他對功名的渴望沒有實現,但是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個鬼魂一樣的存在。
最后,詩人看到芳草謝了,涼風吹起,這讓他不禁感慨萬分。他希望早日有匹馬來接他,因為馬嘶的聲音還在他耳邊回響著。這里的匹馬也可以理解為希望他的人或者機會的象征。
整首詩以自己的經歷為基礎,表達了對于自身境遇的痛苦和無奈,以及對未來的渴望和希望。通過細膩的形容和描寫,展現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復雜與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