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寄樊仆射(一作寄襄陽樊司空) / 作者:于鵠 |
卻憶東溪日,同年事魯儒。
僧房閑共宿,酒肆醉相扶。
天畔雙旌貴,山中病客孤。
無謀還有計,春谷種桑榆。
|
|
山中寄樊仆射(一作寄襄陽樊司空)解釋: 《山中寄樊仆射(一作寄襄陽樊司空)》是唐代詩人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回憶起在東溪的日子,與魯國的儒者共同度過。在僧房里閑逸地共同住宿,醉酒之后互相攙扶。在天邊高懸的雙旌很尊貴,山中的我作為病患的客人孤單無助。雖然沒有謀劃,但仍有計劃,在春天的谷地里種植桑樹和榆樹。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于鵠在山中寄給樊仆射(或者說寄給襄陽的樊司空)的情景。詩人回憶起與魯國的儒者共同度過的時光,回憶起在東溪的美好日子。他們共同在僧房里住宿,相互攙扶,在醉酒后一起度過時光。在天邊,高懸的雙旌象征著權貴的身份和地位,而山中的詩人則是一位病患的客人,感到孤單和無助。盡管他沒有明確的謀劃,但他仍然有計劃,決心在春天的谷地里種植桑樹和榆樹。
賞析:
這首詩詞以山中的景色和人物描繪了一種情感和境遇。詩人通過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表達了對友誼和親近的渴望,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在疾病困擾下的孤獨感。與此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希望,盡管沒有明確的計劃,但他仍然有種植桑樹和榆樹的愿望,這可以被視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詩詞運用了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對比,通過山中與天邊、病客與貴人的對比,突出了詩人的孤獨和寂寞感。同時,詩中的僧房和酒肆等場景也展示了詩人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簡練,通過描繪細膩的景物與情感,使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