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越人洞中詠 / 作者:于鵠 |
扁鵲得仙處,傳是西南峰。
年年山下人,長見騎白龍。
洞門黑無底,日夜唯雷風。
清齋將入時,戴星兼抱松。
石徑陰且寒,地響知遠鐘。
似行山林外,聞葉履聲重。
低礙更俯身,漸遠晝夜同。
時時白蝙蝠,飛入茅衣中。
行久路轉窄,靜聞水淙淙。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宮。
|
|
秦越人洞中詠解釋: 秦越人洞中詠
扁鵲得仙處,傳是西南峰。
年年山下人,長見騎白龍。
洞門黑無底,日夜唯雷風。
清齋將入時,戴星兼抱松。
石徑陰且寒,地響知遠鐘。
似行山林外,聞葉履聲重。
低礙更俯身,漸遠晝夜同。
時時白蝙蝠,飛入茅衣中。
行久路轉窄,靜聞水淙淙。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于鵠所作,描繪了扁鵲修煉成仙的過程。扁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和神醫,據傳他在秦時千里迢迢地尋找仙草,最終在西南峰得道成仙。詩中描述了扁鵲修煉仙道的洞中景象,給人一種神秘而宏偉的感覺。
詩中以扁鵲得道的西南峰為背景,描繪了年年山下的人們,長年見到騎著白龍的仙人。洞門如黑色的深淵,只有雷聲和風聲不斷回蕩。扁鵲在清晨準備進餐時,戴著星星和抱著松枝。石徑在陰涼中,地面的回聲傳來的遠處鐘聲。當扁鵲走出山林,聽到葉子落地的聲音更加清晰、沉重,他不得不低下身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色的蝙蝠常常飛入他的茅衣中。長時間的行走使路徑變窄,只能聽到水淙淙的聲音。詩人最后表達了希望能夠遇到一位伴隨扁鵲一起進入朝天宮的人。
整首詩詞以雄渾的句式和生動的用詞描繪了扁鵲修煉仙道的景象,通過形象的描寫展示了仙人的神奇和神秘。詩中融入了山林、雷聲、水聲等自然元素,使整首詩具有一種濃郁的山野氣息。此外,詩中還有對扁鵲修煉的艱苦和孤獨的描寫,同時表達了詩人對仙人境界的向往和希望能有一位伴隨扁鵲一同進入朝天宮的人。
整體而言,這首詩別開了扁鵲成仙的奇幻景象,通過描寫自然的細節和修煉的艱辛,使人對仙境和修仙的憧憬之情油然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