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黃秀才鑒空閣 / 作者:蘇軾 |
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境。
掛空如水鑒,寫此山河影。
我觀大瀛海,巨浸與天永,九州居其間,無異蛇盤鏡。
空水兩無質,相照但耿耿。
妄云桂兔蟆,俗說皆可屏。
我游鑒空閣,缺月正凄冷。
黃子寒無衣,對月句愈警。
借君方諸淚,一沐管城穎。
誰言小叢林,清絕冠五嶺。
|
|
和黃秀才鑒空閣解釋:
《和黃秀才鑒空閣》是蘇軾的宋代詩作。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境。
掛空如水鑒,寫此山河影。
我觀大瀛海,巨浸與天永,
九州居其間,無異蛇盤鏡。
空水兩無質,相照但耿耿。
妄云桂兔蟆,俗說皆可屏。
我游鑒空閣,缺月正凄冷。
黃子寒無衣,對月句愈警。
借君方諸淚,一沐管城穎。
誰言小叢林,清絕冠五嶺。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明亮的月亮本就明亮,沒有心靈誰會為其境地所困擾。
懸掛于空中猶如水面的鏡子,映照出山河的倒影。
我眺望著廣闊的大海,它巨大地融入了天空,
九州大地就像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一面蜿蜒曲折的鏡子。
空中的水與實質無關,只是相互映照著而已,但映照卻格外清晰。
虛幻的云彩、桂花、兔子、蟾蜍,俗話中的一切都可以被拋開。
我游走在鑒空閣,這里月亮的缺失使得寒冷更加凄涼。
黃秀才身無衣衫,對于月亮的句子更加警醒。
借你的淚水,我一同洗浴管城的穎水。
誰敢說這個小小的叢林,不是清幽絕世、高出五嶺的佳境。
這首詩通過對月亮和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蘇軾對世界的感悟和對境界的思考。詩中的明月和掛空如水的鑒子形象,象征著純凈和虛無,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映照。他認為世間的事物只是表象,而真正的境界在于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質。詩人將桂花、兔子、蟾蜍等世俗說法置之不理,強調追求真實和清高的境界。詩的最后,詩人以借淚沐浴管城的穎水來表達與讀者共同洗滌塵世的愿望,并稱贊了小叢林的清幽之美,認為它超越了五嶺的壯美景色。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意境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他對于自然和境界的深刻思考。通過對月亮、水、山河等元素的運用,詩人將自然景觀與人的內心境界相聯系,表達了對于真實、純凈和超越世俗的追求。整首詩詞意蘊豐富,語言簡練,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