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途次近蜀驛蒙恩賜寶刀及飛龍廄馬…寄中書李鄭二公 / 作者:武元衡 |
草草事行役,遲遲違故關。
碧幃遙隱霧,紅旆漸依山。
感激酬恩淚,星霜去國顏。
捧刀金錫字,歸馬玉連環。
威鳳翔雙闕,征夫縱百蠻。
應憐宣室召,溫樹不同攀。
|
|
途次近蜀驛蒙恩賜寶刀及飛龍廄馬…寄中書李鄭二公解釋: 詩詞:《途次近蜀驛蒙恩賜寶刀及飛龍廄馬…寄中書李鄭二公》
朝代:唐代
作者:武元衡
草草事行役,遲遲違故關。
碧幃遙隱霧,紅旆漸依山。
感激酬恩淚,星霜去國顏。
捧刀金錫字,歸馬玉連環。
威鳳翔雙闕,征夫縱百蠻。
應憐宣室召,溫樹不同攀。
中文譯文:
匆匆忙碌的征途,長時間拖延在邊關。
碧幃遠隱在霧中,紅旗漸漸依山而升。
感激之情化作酬恩的淚水,歲月推動我離開故國的容顏。
手捧寶刀,上刻金字,鞍上系著玉制的馬鐙。
威風凜凜地翱翔在兩座皇宮之間,征夫勇猛地征服百族蠻夷。
應當憐惜宣室的召喚,但溫暖的樹木無法攀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武元衡創作的一首詩詞,題目是《途次近蜀驛蒙恩賜寶刀及飛龍廄馬…寄中書李鄭二公》。詩人以自己遠行的經歷為背景,表達了對恩賜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國家的忠誠。
詩的前半部分描述了詩人匆忙行軍的場景,他在途中遇到了拖延和困難,遲遲無法通過故鄉的邊關。碧幃隱在遠處的霧中,紅旗隨著山勢逐漸升高,象征著戰爭的緊迫和壯麗。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忠誠和感激之情。他感激地流下酬恩的淚水,歲月在他的面容上留下痕跡,他手捧寶刀,上刻金字,馬鐙上系著玉制的裝飾,展示了他身負重任的形象。他勇猛地征服百族蠻夷,威風凜凜地翱翔在兩座皇宮之間,顯示出他的威嚴和榮耀。
然而,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思念和無奈。他認為自己應該憐惜宣室的召喚,但他已經身處異鄉,無法像溫暖的樹木那樣攀附回去。
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忠誠、感激和無奈的情感。同時,詩中運用了景物描寫和意象的手法,以及對宣室和溫樹的對比,展示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和對家國的深情厚意。 |
|